今年11月在北京的 APEC 中,出現了一個兩岸領導人空前相遇的機會。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領導人,可以以地主身分邀請台灣經濟體領導人與會,這會是65年來兩岸官方最高層的首次會晤。可惜去雁棲湖 APEC 會場的路上有一道大關卡──那就是大陸對台灣領導人出現在國際場合的疑慮。
台灣大陸統一 只是時間問題
憂慮兩岸問題的國際化與二國化是20世紀下半葉美國與日本對抗北京政權時代的夢魘。在那個年代,美國超強,大陸很弱,深怕在美日掩護下,台灣變成獨立國。進入21世紀,情勢早已改觀,大陸已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五年之內可能超美變成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訪問過台灣25以次上的李光耀在新著《李光耀觀天下》中指出:「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
在國力興衰、地緣政治權力丕變、以及不同的時空背景中,當年是「美國說了算」,近年來已是「還要看中國怎麼說」。
但是,目前所有跡象顯示,大陸方面仍然對國際場合可能的失控及後遺症的憂慮。歷史上充滿了政治領袖的雄才大略常被小心翼翼的幕僚群阻擋。任何一種可能性的突破,在幕僚謹慎的算計中,把「利」計算到最小,「弊」擴大到最大。北京幕僚想像中的場景:從「哈佛二馬」熱絡地握手交談,到以後民進黨執政時,其領袖要循例參加等等,就像打開了潘朵拉盒子,難以收拾。
所幸今天代表台灣參加 APEC 的領袖是馬英九。他不是一位在國際舞台上言行不一、擅長作秀的麻煩製造者。他的人格特質在政治生涯中一直就是正派、誠信、沉穩。
在 APEC,北京擁有「主場優勢」,透過雙方事先周延的溝通,想像中棘手難解的不少問題,都會有方法可以一一破解。
這次北京主辦 APEC,真是在天時、地利、人和條件下,上天送給兩岸人民舉辦馬習會的禮物。馬總統在台北與世界領袖及國際學者會晤時,他們對台灣發展的建議,都是要與大陸發生密切的交流,良性的互動與更多的資源整合。這些領袖包括了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哈佛大學校長桑默斯、「軟實力之父」奈伊、競爭力大師波特、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趨勢大師奈思比等。
此刻多數民意希望出現馬習會,是盼望馬習會能帶來一些良性效果:
一、向世界宣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兩岸一家親」(習近平語),烽火兩岸變成和平兩岸。
二、有助化解「中共打壓台灣」的負面印象,改善台灣內部「逢中必反」的心態。
三、利用會談,共同宣布加強雙方在各方面的交流;尤其大陸可以善意地宣布台商將會享受「國民待遇」,並且在經貿、教育、環保、醫療等領域的興利措施。
如果有了這次馬習會——一切按照事先約定的規範順利完成,那麼前所恐懼的「國際場合」,就變成了兩岸「和平櫥窗」。這個「和平櫥窗」的場景活生生地向各國證明:當年的世仇可以變成朋友。透過和平協商,共創繁榮。
本文轉載自遠見華人精英論壇高希均教授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