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新諦是什麼當然是一個高深的教育哲學問題,古今中外不同的哲學家、教育家都曾嘗試作出硏究或按多年的體驗總結出一些發人心醒的真知灼見和名人雋語,我希望往後寫幾篇文章和大家介紹幾位影響後世的偉大教育家,包括法國的盧梭、美國的杜威、意大利的鮑斯高、內地的陶行知、香港的錢穆、唐君毅、霍韜晦……今天先介紹民國時代的夏丏尊。
夏丏尊(1886-1946)是中國近代的教育家和散文家。他在浙江出生,同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散文作家朱自清及漫畫大師豐子愷是要好朋友,也曾在春暉中學一起做同事,後來,他又在湖南師範大學任教!不過,夏丏尊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翻譯了《愛的教育》,這是一本充滿着愛的小說或日記。40年前,我唸中學的時候,讀過許多許多的散文如巴金的《繁星》、冰心的《紙船》、朱自清的《背影》和夏丏尊的《少年筆耕》,坦白説,當年少年並不太喜歡上國文課,但少年筆耕的情節太感人了,一個少年為了幫補家計,半夜起床,代父親抄寫稿件,模仿爸爸的手跡,連爸爸自己也沒發覺,最後因為晚上捱夜工作,影響了學業,給父親痛斥,最後水落石出,父母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孝順的少年。大家可以在網上重看這篇感人的文章。
《少年筆耕》並不是夏丏尊寫的,而是他翻譯了意大利散文家亞米契斯的作品叫Cuore,意思是心。文章的主角是一位小學四年級的男生Enrico 在家及學校所發生的事, 全部共有100篇文章,都是以這位「少年」的角度編寫是從1881年10月到次年7月的十個月斷斷續續的日記,內容主要是紀錄了他學校班上的活動、同學之間的交往,學校的日常,平淡中見真實,同學之間的友誼,師生之間的親近等。當中加插了他的父母在日記上寫的勸誡,有點像傅雷給傅聰的家書相似。另外,他的老師貝巴尼(Perboni)的「每月例話」他是一位和藹可親,循循善誘的男老師,他很少生氣,但當同學做錯的時候,他也會變得嚴厲。他終身都是單親漢,視學生如同自己的兒女。他每月都會和學生分享「做人的道理」。
教育的核心是愛
《愛的教育》也有其他譯者和不同國家的出版。書名亦各有不同如英譯本的中文書名是《考萊──一個意大利小學生的日記》、日譯作《愛的學校》,書名較為簡潔,但夏丏尊覺的這本書主要是談人與人之間的愛,原想用《感情教育》為書名,但恐怕與法國一本小說的中譯本同名,引起混淆,最終棄用。他本人就是看了日譯本已大為感動,但覺得這個故事各人之間真摯的愛不單只在「學校」,也有在家庭和鄰里,故取名《愛的教育》,並邀請到好朋友豐子愷創作封面,後來更交開明書店出版,店長章錫琛是個教育有心人,故此為書大力推廣,加倍宣傳,結果《愛的教育》一紙風行,洛陽紙貴,非常暢銷,持續出版了十多年,共印行了30多版,這本書已成為經典,無數的父母,老師都深深被感動,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好書。教育的真諦在情在心,有情世界才會美,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發展孩子的真、善、美,將來有一個更幸福美滿的人生。德育和情感教育、音樂美術等藝術教育都能孕育人的美和善,而宗教更可以發展孩子的靈性,以超越人的個我中心,與宇宙萬物連結。不過,夏丏尊也不是第一位翻譯Cuore的中國人,在他之前有包天笑的《馨兒就學記》,用淺白的文言文寫,他在原100篇日記中選取了50篇以中國化的手法去寫主角改稱馨兒,學校改稱「明德小學堂」呢!後來還有不同的中譯本如《愛的學校》、《仁愛的教育》等,但夏氏的譯本最受歡迎,因為他本人是一位教育家和散文家,非一般譯者可以比擬。
夏丏尊在譯序中寫了他要計劃翻譯的原因:「我在家中早己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過十餘年的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父親的態度,讀了這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於理想的世界……. 特別地應介紹與兒童有直接關係的父母教師們,叫大家流些慚愧或感激之淚。」
教育的核心是愛,《愛的教育》在二十世紀初在意大利已再版了300次,歷久不衰,更已被翻譯成多國的文字,作者愛德蒙.德·亞米契斯,雖然名字較難記,也成為了世界著名的作家,而《愛的教育》與夏丏尊也互相揮映,雙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