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別人拋棄的和一些多餘的食物運送給飢餓的人,暫時解決了他們饑餓的問題,屬於處理了一些問題(solution);可是,並沒有徹底地從制度上解決貧窮問題,所以並不是一個solutionary solution。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目的,在於發展出一些能夠徹底地從制度上解決問題(solutionary solution)的方案。Zoe Weil認為學校最重要的目的,是為年輕人設計這樣的solutionary solution。區分solution 和solutionary solution 兩個概念之間的不同,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嘗試。
學校教育我們的年輕人成為徹底解決問題者
通過學校教育讓學生知道:
- 一個公平、具人性和健康的世界是有可能存在的;
- 我們是互相緊密聯繫的;
- 我們應該對我們個人作出的選擇所產生的後果、對我們整體的未來負責;
- 我們要思考一個漢堡包對個人、其他人、動物和整個環境有什麼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 我們更要思考什麼制度會支持、提高和延續快餐店的漢堡包呢?
- 我們應當研究有什麼另類的處理方法,能夠產生更多正面與減少負面的效果;怎樣改變制度,讓它變得更健康、更人性化和更加公平呢?
Zoe Weil認為教育制度是所有制度的根本,為了追求整個世界的福祉,我們必須:
- 為學校教育制訂一個更相關和有意義的目的;
- 令學校以真實世界為根本,以解決問題為重點;
- 讓老師預備把學生教育成為徹底解決問題者(solutionaries)。
1996年,Zoe Weil和夥伴共同成立Institute for Humane Education(IHE),旨在提供專業發展課程,讓參加人士可以教授全球化下互相關連的事件,讓學習變得與現實相關而且更有意義,提升學生思考能力、同情心,讓他們成為更有效的問題解決者。
兒童對社會有貢獻的故事
在Kids Saving the World和Kid Heroes網頁上,我們可以看到數以百計兒童貢獻社會的故事。這些兒童表現出他們的仁慈、慷慨和同情心。他們嘗試去解決根深蒂固的、制度的問題。他們的處理方法不會對其他人、動物,或者環境造成破壞。
- 捐款到發展中國家建立學校;
- 設計一部血液透析機,其成本只是典型透析機的一小部分;
- 捐贈毛氈給無家可歸者;
- 籌款購買家畜贈送給發展中國家;
- 發展出一個胰臟癌、卵巢癌和肺癌的早期測試工具;
- 針對海洋世界囚禁鯨魚而組織抗議行動;
- 為經歷自然災害的人士籌款。
上述故事並不一定能徹底地從制度上解決問題,但所走的方向可算是正確的:
第一,嘗試找出違反人性的、不可持續發展的、剝削的制度,並以此為基礎,找出具體的、有效的、具有遠見的解決辦法。不論規模的大小,這些解決方案均具有復原性的、健康的、對所有持份者都是公平的。
第二,利用知識和技能,為根深蒂固、極待改革的困難,創造出正面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既有利於部分人士,亦不會為害他人。
第三,在作出個人的選擇推動制度的改革時,期待可以對多數人士、物種和環境,作出正面的、盡量少負面的改革。
讓我們把學習以跨學科方式了解世界真實問題
目前,這個世界急劇變化,充滿機會。如果不重新檢視目前的制度和課程,我們會窒礙學童的學習,減少他們的投入,讓他們毫無準備地面對將來。
當一個極待解決的世界性事件出現時,無論是自然災害、種族滅絕、恐怖襲擊或者瘟疫爆發,學校可以怎樣回應呢?學習怎樣去創造一個合作的、有意義的、採用跨學科課程,是為學生準備面對真實世界的學校所必須要做的。假如教師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工具、資源、支持和信任,這個學習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可以是非常有創意和扣人心弦的。以下用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a.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一個真實世界中出名的挑戰,這個課題可以加進學校很多課程內,使得課程更貼切人類的生活,使得學習更可以以跨學科的方式進行。
通過下列自然科學的各科去學習溫室效應:大氣層和海洋裏的化學變化;海平面的升高和氣流的物理轉變;對生物學中生態系統和物種滅絕比率的影響;一些植物和動物遷徙到較為涼快地方的原因……學生可以嘗試為氣候科學家所提供的數據作出如下的結論:地球的暖化是由人類所造成的。
學生基於所學得的自然科學知識,為減輕氣候變化提供解決的意念以及在學校層面中個人可以進行的方案。
學生可以通過語言藝術科(Language Art)對氣候變化進行寫作。
由於要探索環境因素(例如洪水、水土流失、荒漠化、去森林化)對文化的影響乃至對社會的衝擊,學生可以學習到相關的歷史和地理知識,進而比較歷史上上述各種因素和現在的情況。
為了可以把他們的工作成果向廣大社區和議員發表,學生需要應用社會科學和數學的分析和表達工具。分析工具包括統計學、方程式、量化研究方法、成本效益分析等;表達方面則需要用圖表、視覺藝術、戲劇、舞蹈、電影,以及一些刺激思考的表演藝術。
b. 飲用水
教師可以通過下列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得各種能力:
- 探究:誰人有權利飲用清潔的食水?為什麼數以百萬計的人缺乏清潔的食水?當食水成為私有財產會有什麼後果?我們都是住在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內,有一些清潔的食水去了哪裏呢?為什麼會出現荒漠化呢? 含水層大量消耗的原因是什麼呢?
- 提供進行獨立研究的機會:邀請學生找出他們感興趣的課題進行獨立研究,批判性地評估這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課題的例子包括:為什麼水源受污染?為什麼發展中國家缺乏清潔用水?森林消失和荒漠化,和飲用水的私有化有什麼關係?等等。
- 提供體驗機會:讓學生知道食水的供應,由來源地到消費之間的關係。帶領他們探訪這兩個地方,使他們知道供應食水的人和處理污水的人做了些什麼事情。讓學生在本地食水抽取樣本進行化學分析;另一些則進行研究,比較自來水和樽裝水在化學性質上的分別。
- 利用電影和其他多元媒體:討論電影的內容,例如Ryan’s Well關於一個小孩子協助非洲村落打造水井的故事;Blue Gold: World Water Wars有關水資源私有化之後對世界的影響;Tapped與樽裝水所造成的相關影響。
小結
學校如果能夠帶領和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和自己有關係的學習,朝着徹底解決的方向去處理問題的話,學生的學習生活又會出現什麼新的面貌呢?
註解:
Weil, Z. (2016) The world becomes what we teach: Educating a generation of solutionaries. N.Y.: Lantern Books.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