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朝聖之路中,獲選為世界遺產的,日本的「熊野古道」是其中之一。不過,日本還有另一條朝聖之路,亦相當精彩,它就是「四國遍路」。
「遍路」歷史背景
四國,就是日本四大島嶼中,位於西南的那一個。由於島上有四個諸侯國,包括阿波、土佐、伊予及讚岐,因此被命名為四國。
「四國遍路」指的是日本四國大規模的寺廟朝聖,朝聖者會走遍弘法大師(空海)的修行地,橫跨四國的四縣,包括德島、高知、愛媛、香川,巡拜四國88所佛寺,亦稱為「四國巡禮」。
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年)的修行僧,追隨弘法大師的足跡,以苦行的方式來修煉,遂出現「遍路」雛型。12至15世紀期間,一群以高野山為根據地的遊行僧,常往四國,從事宣教工作,遍路因而成型。
大約自17世紀起,「四國遍路」的朝聖者,不再只限於僧侶,逐漸普及至一般平民大眾。由那時開始,一直有大量群眾,走上朝聖之路。
四國88所佛寺分佈如下:
(1) 德島縣(阿波):「發心的道場」(起點區),起心動念,開始行動,23所寺,長約150公里。
(2) 高知縣(土佐):「修行的道場」(嚴峻修行區),加強精神的訓練,16所寺,長約330公里。
(3) 愛媛縣(伊予):「菩提的道場」(斬斷煩惱區),往極樂淨土邁進,26所寺,長約330公里。
(4) 香川縣(讚岐):「涅槃的道場」(戰勝煩惱區),來到解脫的境界,23所寺,長約140公里。
四縣的文化各具特色,佛寺及路線亦各異,如德島縣的遍路道以多山著名,高知縣的遍路道,則一直靠着太平洋海岸線。在遍路道上,朝聖者會經過田園、山路、公路、小鎮、城市,會登上高山、也會踏過低谷,甚至會走進空無一人的深山,沿途的風景優美,地貌亦豐富多變。
「弘法大師」空海
活躍於9世紀的僧人空海,是開闢「四國遍路」的人,他年輕時曾在四國的山谷修行,其修行之道,其後被歸納成88個聖地。
空海(公元774-835年),俗名佐伯真魚,出生於讚岐國多度郡(今香川縣)世家,母親阿刀氏,夜夢梵僧入懷,因而受孕。父親佐伯氏是武士家族,屢建功勳,阿刀氏一族多出高僧,故空海得以早聞佛義。
空海12歲時,他跟隨舅舅學習漢學,讀誦《論語》、《孝經》等典籍。15歲時,初遊京都奈良,接觸到佛教文化,心生嚮往。三年後,入奈良的大學研習佛、儒、道三教之學,對於漢學的詩、史、經、集,無不嫻熟。空海志心佛道,著《三教指歸》,闡述佛教與其他宗教不同之處,他認為佛教宣說善惡報應和解脫湼槃之道最為優越,並以主張成佛理論的大乘最值得崇奉,此乃空海初探佛門之始,亦為日本「佛道儒三教一致論」的最初著述。
此後,他回到故鄉四國,跋涉各名山大川,於寂靜無人之境修鍊密法,思維法義,以苦修的方式來修行。
空海20歲時,在石淵寺出家,兩年後,在奈良東大寺受具足戒,得法名「空海」。少時的文化底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空海在佛法方面的學習突飛猛進。寺內的佛教典籍有限,空海仰羨大唐文化,為了追求佛法,他決定遠赴大唐。
公元804年7月,空海與最澄,以及留學生橘逸勢奉敕,隨遣唐使渡海。同年8月,船抵福州,12月,入長安城就學。次年,空海與西明寺志明、談勝法師等五、六人,於西安青龍寺,遇東塔院和尚密教(註1)七世祖惠果(註2),空海遂拜惠果為師。
惠果親自給他傳授了兩部大法,和一切密教法具,賜與「遍照金剛」之名。他以三個月時間,承習一切密法,成為最早學習密宗的日本僧人。
惠果傳法完畢,心安泰然,於公元805年12月在青龍寺圓寂。圓寂之日,惠果囑咐空海快回國傳法去。空海奉敕撰惠果碑文,碑文近兩千字,在中國已亡佚,幸而在他的漢詩文集《性靈集》中保存下來。其後,空海和尚拜別同門師兄弟,還寫下一首詩〈留別青龍寺義操闍梨〉(註3),道出惜別之情:
同法同門喜遇深,隨空白霧忽歸岑。
一生一別難再見,非夢思中數數尋。
公元806年8月,空海攜帶祕法心要及內、外典籍數百部書冊,乘船返回日本。回國後,空海習得的佛法和文學,大大影響了日本的宗教思想和文化。他大力弘揚密教,創真言宗。
空海最初暫住築紫的觀世音寺,不久遷到京都高雄山寺,直到823年遷往東寺前,此地為他傳佈真言密宗的基地。真言宗為佛教密宗的一種,主張「即身成佛」,透過平時修行的累積,感知大日如來佛的存在,即能成佛。除了開壇講法,收徒傳授,空海還撰寫了多部闡述佛家教義的著作。
「空海依《大日經》、《菩提心論》創立『十住心』之說。從『異生羝羊心』至『極無自性心』等九心為顯教之住心;第十『祕密莊嚴心』即真言密宗之住心。欲登第十心,不可不經過顯教九心之階,此論將密教地位提升於顯教之上。」(註4)空海在對顯宗、密宗二者判教時,形成了其一套說法,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十住心」(註5)說。
此學說可以下表概括:
公元816年,空海得嵯峨天皇允許,在高野山(註6)(Koyasan)創建金剛峰寺,成為真言宗的道場。公元823年,空海又獲賜東寺,作為密教大本山。為區別最澄所傳的天台密宗(台密),真言密宗取東寺之名而稱「東密」(註7)。
空海是日本片假名的創作者,亦長於書法,被公認為日本平安時代書法家代表,與嵯峨天皇、橘逸勢共稱三筆,遺留墨寶有《風信帖》(註8)等。此外,他擅長漢詩和駢賦,也是文學理論家,曾撰寫《文鏡秘府論》,他編着的《篆隸萬象名義》是日本最古老的字典。
他也是教育家,公元828年,在京都開設「綜藝種智院」,建立了日本第一所專門培養平民子弟的學校,費用全免。
公元835年3月,空海大師在高野山圓寂。公元921年,醍醐天皇追賜「弘法大師」的諡號。可是,直到今天,仍有日本人認為他沒死,只是「入定」而已。
空海一生撰述頗多,在佛教方面的著作有《辯顯密二教論》2卷、《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10卷、《般若心經祕鍵》等。文學方面則有《文筆眼心抄》、《性靈集》等。
空海來華初期,曾到過蘇州,參拜寒山寺。如今,寺內的弘法堂,供有三尊銅像,正中為唐代高僧玄奘,右側是東渡日本弘法的鑒真,左側就是空海的銅像,可見他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武宗及宰相李德裕崇信道教,嚴禁佛教,毀佛寺4萬餘,下令26萬僧尼還俗,史稱「會昌法難」。經這次滅佛,佛教在中國由極盛走向衰微,反而在日本得以流傳下來。後世的日本人,都會稱他為「大師」,曾有此說:「弘法奪『大師』之名,秀吉奪『太閤』之名,玄奘奪『三藏』之名」。空海在日本史上地位之崇高,於此可見一斑。
「遍路」朝聖之旅
朝聖方式
「四國遍路」的歷史,至今已逾1200年,朝聖者要跨越四個縣(德島、高知、愛媛、香川),整個旅程,全長約為1200公里。
日本人非常重視遍路,對朝聖者的國籍、宗教,全無限制,而朝聖的方式亦無任何規限。四國人都很純樸親切,他們將遍路徒步者稱為「お遍路さん」(遍路者),「遍路者」通常頭戴草笠,身穿指定白衣、輪袈裟,手持金剛杖,這是最基本的配備,也是朝聖者的標誌。
當穿上白衣出發,代表有死在路上的心理準備,在以前,走在四國路上,的確存在危險。古時的「遍路者」會在金剛杖上刻上名字,如果在路上遇到不測,白衣就會直接成為壽衣,金剛杖則成為墓碑。
「遍路者」通常獨自出發,走在道上,有所謂「同行二人」的說法,指的是「與大師二人同行」。「四國遍路」是艱苦的旅程,金剛仗是弘法大師的象徵,手中拿着金剛杖,好像與大師同行在一起,會有不可言喻的安全感,縱使遇上困難險阻,亦有繼續前行的勇氣。此外,草笠可遮擋陽光和雨水;頭陀袋是布製肩袋,可用作擺放參拜寺廟後記錄朱印的「納經帳」,以及隨身的貴重物品等。
至於其他朝聖用品,則有御影入、納札、經本、念珠、線香、蠟燭、打火機等,是前往佛寺參拜時必備的東西。位於德島上的第一所寺院靈山寺,備有朝聖用品,上述的服裝及用具,亦可在寺院或附近的商店購買。
進入寺院參拜,亦有一定的步驟:
- 山門:於寺門行禮,鞠一個躬,以驅除身上邪惡。
- 水屋:往洗手間洗手和漱口,以潔淨身體內外,掛上輪袈裟和準備念珠。
- 鐘樓:敲鐘一次,有稟告本尊即將到來參拜之意。
- 本堂:點一根蠟燭、三柱線香(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供上燭台,在納札箱投入寫上名字、住址的納札,在賽錢箱投入奉納的零錢,然後開始合掌誦經,主要唸一遍般若心經,再唸三遍「御寶號」:「南無大師遍照金剛」。
- 大師堂:重做一次在本堂的步驟。
- 納經所:參拜完後,往納經所為納經帳蓋上朱印和墨書。
- 山門:離開時,出山門後再回轉來行一個禮,然後再往下一個寺院出發。
面對寺院供奉的諸佛及弘法大師空海,祈禱誦經固然非常重要,而在「納經帳」蓋上朱印,藉着朱印,加上精彩的書法,亦可作為朝聖的紀念。
遍路文化
四國的地理環境比較獨特,既有大海,也有深山。平靜的瀨戶內海、廣闊的太平洋創造出溫暖的氣候,深山則蘊藏豐饒的資源,亦帶來美麗的大自然景觀。這種風土孕育出來的,是一種「好客」的溫情,當地的居民大都很友善,仍保有傳統的生活方式。
遍路者穿上特定的裝束,在路上遇上當地人,他們多會互相點頭示好,或指點道路方向,有時甚至會送來飲品食物,幫助或照顧別人,令他們路上平安無事,這是「四國遍路」的文化。對當地人來說,接待遍路者,不單只是公益行動,也有宗教信仰的意義,他們視遍路者為「弘法大師」的替身,可代替自己往遠方的寺廟參拜,從而積德儲福。
人生即遍路
據說,古代的日本,有一段時間,庶民只能以出外參拜作為旅行的理由。而江戶時代,有些地方更以「遍路」作為成人禮,認為走過「遍路」,才算是大人。
今時今日,走遍路各有不同的原因,有些人為了實現個人願望,或祈求健康、家人安全等,有些人則為了追悼先人,或視之為精神鍛鍊,甚至是單純為了興趣。近年,走「四國遍路」的外國人,亦與日俱增。
這條長約1200公里的朝聖之路,除了步行,我們可以踏單車、駕車,還可以坐計程車、公共交通工具等,各適其適。如要徒步一次走畢全程,大概要45天,踏單車要20天,駕車則為10天左右。當然,大家不必拘泥於一次過走完88所寺院,有些人會分開四次,每次走一個縣,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條件,去計畫路程,完成自家的朝聖之路。
四國遍路之心,就是「締造求存決心之道路」。在日本人心中,如果有事情想不開的話,就會去走遍路,走完之後,可能會看通看透,放下心中的執着。在漫漫長路當中,行行重行行,思考自己面對的事情,讓五感與自然直接交流,亦有療癒身心之效。畢竟走路,就是一種哲學。
朝聖與靈修的關係非常密切,朝聖的最大目的,是為了靈修。一般人過着平凡的生活,也可以透過朝聖之路,追求個人在心靈上的滿足,從而尋求靈修之境地。在朝聖的過程中,既無法預測接下來發生的事,亦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體驗,對個人帶來重要的影響,甚或會改變生命的方向與步伐。
在21世紀的今天,遍路者都深信,「弘法大師」慈悲之心正在庇護着這條路。四國遍路,是不折不扣的心靈之旅,步行在有山有水的大自然中,游走於聖地之中,滌盪情志,心靈隨即澄明起來,此亦悟道之源也。
走在遍路道上,經常可以看到「人生即遍路」的石碑或石柱,這是日本俳句詩人種田山頭火的名言。人生在世,既有艱辛,也有輕鬆的時刻,步過晴天,也走過雨天,在遍路道上徒步而行,何嘗不是一樣?
作者補誌
去年夏天,因緣際會,訪問了夏其龍神父,因而認識了這位學者。一直期待能追隨他作「文化遊」,也想跟他學習「拉丁文」。今年初,幸得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及夏神父允準,讓我旁聽碩士課程「宗教文化田野考察」,無奈疫症肆虐,未能前往馬六甲進行田野考察,課程遂臨時改為「靈修與朝聖」,供同學選讀。我對此專題亦深感興趣,於是透過網上學習,跟隨神父研習有關課題,獲益匪淺。我雖非碩士班同學,亦撰寫了一篇文章,談日本朝聖之路——「四國遍路」與靈修的關係,作為期終習作,藉此向夏神父致以衷心的謝意。
參考文獻
- 「四国八十八ヶ所霊場会」網頁(Shikoku Eighty-eight Places Memorial Site: Shikoku Eighty-eight Places Memorial Site Official Homepage):取自http://210.158.176.161/,10-5-2020擷取。
- 松下直行着;小歐、WJ翻譯、編集者:《四國遍路指南》(繁體中文版),2016年。取自https://henro88map.com/pdf/TraditionalChinese.pdf,10-5-2020擷取。
- 星雲大師:〈開創真言的空海大師〉,《星雲大師文集》,佛教叢書4-弟子。取自http://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e,15-5-2020擷取。
- 〈你不知道的空海法師……〉:取自https://kknews.cc/zh-hk/entertainment/nr929l3.html,15-5-2020擷取。
- 〈高野山:佛教與群山之美〉:「和歌山官方旅遊指南」網頁。取自https://tw.visitwakayama.jp/itineraries/koyasan/,15-5-2020擷取。
- 小思:《一瓦之緣》,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年,頁12-20。
- 楊曾文:《日本佛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頁117-134。
註譯
註1:佛教密宗流派,源於印度,在唐玄宗時傳入,主要以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密法為主,稱為二部純密。密教教教義可用《大日經》卷一所說「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來概括。
註2:惠果法師(公元746-805年),唐代僧人。9歲時隨不空法師的弟子曇貞,研習諸經。20歲於青龍寺正式出家受具足戒。後繼不空為青龍寺東塔院灌頂國師,時稱青龍和尚。歷任代宗、德宗、順宗三朝國師,備受崇敬。
註3:小思:《一瓦之緣》,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年,頁12。
註4:星雲大師:〈開創真言的空海大師〉,《星雲大師文集》。取自http://www.masterhsingyun.org.tw/article,15-5-2020擷取。
註5:楊曾文:《日本佛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頁117-134。
註6:2004年7月,和歌縣高野山和附近的熊野三山,以及奈良縣的吉野.大峯三處聖地,與接連其間的參拜古道,以「紀伊山地的靈場和參拜道」之名,登錄為世界遺產。高野山被譽為「現世淨土」,每年去那裏參拜的王公貴族絡繹不絕,有的甚至願意死後葬在山裏。
註7:唐朝之後,兩部密法在中國失傳,密法外傳至日本,現時日本所傳的東密、台密二個流派皆源於唐密。
註8:弘法大師空海和傳教大師最澄,同為日本平安時期佛教界中兩大宗師,他們曾一起到大唐習佛法,返回日本後,亦有書信往來,其中有著名的《風信帖》保存下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