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數碼經濟(Digital Economy)於全球迅速發展,各國政府爭相投資數碼貨幣(Digital Currency)或稱虛擬貨幣(Crypto Currency)技術,計劃透過其中央銀行推出,期望盡快佔領市場。
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 成試點
理論上,「中央銀行數碼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可使相關政府獲得以下的好處:
- 免除印刷紙幣,此舉既可減低鑄幣成本之餘,亦可以推動環保;
- 減低鑄幣成本,也可以增加政府庫房「鑄幣稅」(Seigniorage)收入;
- 跟蹤商業活動,可以避免企業逃稅;
- 免除中介,簡化並促進跨境及國際貿易;
- 收集本地及國際商務活動大數據,進行市場分析,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 消除或減低貨幣兌換的需求,從而減低國際之間貿易、旅遊之成本。
中國政府亦不甘後人,早於2014年已開始研發數碼貨幣,並稱之為「數碼貨幣/電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 DCEP)技術。其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央行)更於2016年成立數碼貨幣研究所。
央行的工作近期嶄露頭角,中國商務部於8月14日推出《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當中指出政府將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Digital Renminbi)試點,先由深圳、成都、蘇州、雄安新區等地及負責未來冬奧的相關部門協助推進。
央行直接操作 較比特幣安全
在數碼貨幣(DC)方面,香港市民較為熟悉的數碼貨幣非比特幣(Bitcoin)莫屬。有人把DECP及比特幣相提並論,事實上兩者在操作上有着天淵之別。比特幣是私人發行貨幣,缺乏政府及央行的支持。正因如此,它並沒有依循金本位制度,價值飄忽難測,導致投資風險極高,多個政府(包括香港)對它避而遠之。
另外,比特幣背後利用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推行交易去中央化(Decentralisation)。然而,由於這方法還未證實可適用於大規模應用場景,例如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在大型應用中,區塊鏈的效率及安全尤其備受質疑,試問一個國家又怎樣能夠接受呢?
所以,中國DCEP在運作上與比特幣截然不同,由中央直接操作,以兩級制發行,央行首先把DCEP配給不同的商業銀行,然後再由銀行發行至市面上,供市民廣泛使用。
用戶私人電子錢包 有別PayMe
在電子支付(EP)方面,有人拿支付工具例如PayMe等與DCEP相比。其實他們之間的差異,在操作上可見一斑。DCEP是數碼通用貨幣,其支付平台毋須用戶預先與任何信用卡或銀行帳戶登記或綁定。實際上,它是用戶的私人電子錢包,數碼貨幣直接儲存在其中(即手機內),當錢包缺錢時,用戶才從其所選的帳戶添加,操作與實體錢包類同。
再者,支付的操作環境需求也不同,DCEP毋須網絡也能運作,用戶雙方只要預先在手機上安裝相關的應用程式(APP),之後兩個手機相互碰一碰就能實現轉帳或支付。反之,一般移動支付APP是無網絡不通的,窒礙無現金支付的普及化。
港最大離岸人幣中心 可成助力
最後,粵港澳大灣區是DCEP的發展重鎮之一,深圳市非常積極,馬上舉手參與成為首批試點城市。筆者認為香港也有很好的條件參與其中,所以不應怠慢,盡早挺身而出。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點城市(地區),很有條件協助國家促進數碼人民幣國際化。因此,建議國家央行利用香港的人民幣離岸結算功能作為數碼人民幣國際業務的樞紐。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