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以百計的警察衝入報館,浩浩蕩蕩,畫面震撼,令人聯想起極權政府整頓傳媒的手段;內地駐港機構在作出拘捕後暢所欲言評論事件,義正詞嚴,結論清楚,也令人懷疑接下來的法律程序是否多此一舉。
繼美國宣布制裁11名中港官員之後,香港警方如此高調以《國安法》之名採取行動,說兩件事全無因果關係,大概沒有什麼可能吧?事件再一次令香港成為國際頭條新聞主角,路透社的標題是”Hong Kong tycoon Jimmy Lai arrested under security law, bearing out ‘worst fears’”,其餘媒體的形容大同小異,總之就是惶恐不安。
如此雷厲風行的回應,自然大大增加了美國制裁升級的機會。在美國政府眼中,香港由始至終都是受害者,國務卿蓬佩奧等美國官員屢次說,要跟香港人在一起,加強制裁不太可能選擇直接打擊香港,例如在外匯市場施加限制之類。
如今最有可能的發展,是擴大制裁名單。高官紛紛出來說自己不怕制裁,也許符合事實,只是名單若進一步擴大,牽連漸廣,終會打擊到跟美國有重要經濟來往的達官貴人,金融機構亦要避開更多陷阱。不過,就算名單加長,始終是「極少數人」的事,對香港經濟本身的影響始終有限。
政府回應難予投資者信心
真正令人不安的,是香港的國際形象。除了DQ立法會候選人、延後選舉、搜查報館等一系列極具反面宣傳效果的有力措施,香港政府最近在回應外國有關香港的一些聲明或決定時,亦使用了以往絕少出現的強硬措詞,如「卑劣及無恥」之類。此中傳達的訊息,就是香港不會屈服於外國壓力,會全力支持中央維持香港穩定的方向。
問題在於香港不是一個普通內地城市,而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展示如此戰鬥風格,實在難以給予投資者信心。
本來香港政府就跟香港人一樣,從來是政治冷感,以和為貴來者不拒,不會捲入國際政治紛爭,務求各地投資者都放心在香港下注。如今或主動或被動,香港成了國際紛爭的戰場,成了測試「外國勢力」底線的實驗品,這樣的環境絕對不利投資,也跟聯繫國際的中介角色背道而馳。投資者未必關心香港的新聞自由,但會怕中美關係惡化為自己帶來麻煩。
點解要攬炒?我比較悲觀,認為攬炒不攬炒,在兩國角力之間,在維護政權之前,根本就不太重要。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