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認為:「勝可知,而不可為。」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可以事先知道一場戰爭能否取得勝利,但沒法透過自己的作為,而令自己的一方一定取得勝利。我們只要了解交戰雙方的客觀實力,就不難知道戰爭的結果。但如果客觀條件不配合,單憑一方的努力作為,亦不會有取得勝利的必然把握。孫子從來沒有說過「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他只是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殆就是不會陷自己於危殆的境地。
若論客觀的實力,美國仍比中國優勝,但中國的實力已足以令美國不會輕易取得勝利,美方難言有必勝的把握。美國曾與小小的阿富汗交戰,已招致自己國力大量被虛耗;所以美國十分清楚,在這一刻與中國開戰,即使打得贏,也會令自己損失慘重,以後一樣沒法做穩一哥的位置。因此,美國對中國的策略是圍之,困之,待中國的實力大幅消退後,中國就不得不臣服美國,接受美國安排的國際分工,並按美國制定的規則,奉獻自己的部分增值,接受美國的剝削,以後都不可以發強國夢。
中國現時的既有實力雖不及美國,但自從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國力的增長速度遠比美國要快;只要中國能夠成功避免與美國開戰,假以時日,中國極有機會在國力上超越美國,不用接受美國的欺凌。
不過,有人認為:中國之前的增長能夠這樣快,全因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願意向中國開方便之門;若今後西方勢力全力圍堵中國,中國可能不單止沒法高速增長,甚至可能進入嚴重的衰退。屆時美國要壓制中國,真是不用吹灰之力。
盡量維持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快經濟在本土內的循環
中國的應對方法是:在盡量維持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快經濟在本土內的循環。中國的人口多過發達國家的總和,本土市場足以提供經濟回旋的空間,外國的圍堵不易產生致命的成效。中國若能夠在分配制度上作出較大的改革,讓廣大的工作人員分享工作的成果(公司的利潤),而不是只按人力市場的供求,賺取工資,令貧富懸殊得以徹底解決,那中國的內需就可以大幅提升,不靠出口也可以令經濟有持續增長的能力。
有人說:先有內需仍不夠,如果科技落後,中國的國力仍會給西方先進國家拉開距離。經濟的內部循環,只能令人民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但如果科技不進步的話,國內的生活就會與國外有距離。改革開放後,這種距離在不斷拉近,所以人民覺得生活有奔頭;但如果這種距離拉闊,人民對社會就有不滿,外國勢力就會乘虛而入。
因此,今後中美的角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誰能在科技上有較大的突破。有科技的進步,才能令生產力出現質的飛躍;有生產力的飛躍,才能改變國力的差距。中美在科技競爭方面的前景究竟如何,留待明天再談。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