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大自然對話的空間
雨中遊園
展覽館入口處的大廳及展示室三,展覽主題是「佛教藝術的魅力」,展品以佛像為主,多來自中國。匆匆走了一圈,眼見天色已不早,閉館的時間已迫近,二樓還有三個展室,但外面的庭園,卻遠比室內的展品更為吸引,只得棄展投園,留待下回再續。
從室內步出,跟循着小路深入園中,尋覓根津八景。藥師堂的竹林仍在,弘仁亭已無燕子花(鳶尾),披錦齋本是賞楓的好地點,可惜季節已過。在園中漫步,漸行漸遠,矗立雨中的鳥居,將我們帶到飛梅祠……小橋、流水、茶室、池中「井筒」,混合着中式與和式的優雅細緻,還有路旁錯置的佛像、青銅器,倘佯於自然中的偌大庭園,寂靜安謐,翛然四顧,心中一片空靈,忘記了外面的煩囂……雨中遊園,彷彿蠻有詩意似的,無奈逛久了,亦覺寒氣侵人,本想到園內的NEZUCAFÉ喝茶去。可惜,咖啡店已關門,只能嘆聲無緣,怏怏離去。
建築美學
繼安藤忠雄與伊東豐雄之後,日本近年非常活躍的建築師隈研吾,素以「負建築」設計理念見稱,他在《負ける建築》一書中,提倡就地取材,以及延續當地傳統的建築方式,打造低調、隱身於自然中的建築,其中隱含了運用材料,關注建築與環境關係的設計精神。
不同的建築師,採用的建材各有所好,安藤忠雄鍾情於「清水混凝土」,隈研吾卻表示「因為不喜歡混凝土為建築帶來的笨重感受,於是我開始思考怎樣的材質,會讓人感到柔軟及溫暖。」相對於鋼筋、水泥、金屬等常見的建築元素,隈研吾愛將自然素材注入建築之中。
隈研吾的設計,大量運用木材、竹材、石材、瓦片、泥磚,甚至玻璃和紙等素材,探討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其中最教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竹子和木材,前者的代表作是「根津美術館」,後者則如福岡太宰府天滿宮的星巴克、東京表參道微熱山丘日本店等,而最觸目,則為其新作「國立競技場」。
在他的設計中,除了讓材質替建築「說話」,隈研吾偏好以堆疊或編織等手法處理空間,就像根津美術館入口的長廊,營這出細緻、和諧的序列感,他曾說過:「用一些小規模的東西滙集成一個大型建築,一直都是我追求的設計理念。」
他不誇張,也不標新立異,強調建築是配角,環境是主角,建築要為土地發聲。人性化的留白,帶給人與自然更多的對話空間。置身美術館,令人感到「像在公園裏散步,又像在家中起居室」般悠適,隈研吾實實在在的做到了,他以溫柔的建築線條,編織起整幢美術館的靈魂。
木構建築
第一次目睹隈研吾的作品,是在東京六本木的Suntory——「三得利美術館」位於東京中城的三、四樓。館內巧妙地使用了木頭與和紙,打造了一所「都市起居室」,置身其中,可感受到自然氣息,讓身心放鬆。館內藏品以「生活中的美」為主題,在舒適的空間中,大家可以觀賞到從平安到江戶時代的日本繪畫,還有陶瓷、漆工、染織和玻璃等作品。
去年11月初,趁欣賞東京國立博物館「正倉院的世界」特別展之餘,特意跑到南青山去,豈料卻被根津美術館饗以閉門羹,正好順道去看看附近的表參道「微熱山丘」日本店。
從Prada對街的小巷走進去,一棟三層高的木造建築物赫然出現,乍看起來,外觀有點像鳥巢,也有點像鳳梨,據隈研吾說,建築物使用「地獄組み」(地獄組裝)的日本傳統工法,由熟練的工匠將一根根檜木組合而成,稍有差錯就要全部拆掉重組。
這些仿似裝飾建築外觀的木條,竟然支撐起整座建築,完全沒有鋼筋水泥,實在有點不可思議!
店名低調地置於入口處,旁邊的階梯,下方還種植了綠色植物,流露出自然的氣息。步入二樓店內,在交錯的檜木間隙中,自然光淡淡地透進來,讓人彷彿置身林間……每個進店的客人,可以享用一塊鳳梨酥和一杯茶。日本版鳳梨酥的口感,似乎跟台灣的不太一樣,甜度較高,餅皮也較香濃。在這樣一座充滿自然律動的空間,品嚐源自台灣的滋味,帶來一股難以言喻的暖意。
隨後,我們便沿着表參道,一直走到明治神宮去。誤打誤撞之下,無意中碰上剛啟幕的明治神宮博物館。博物館亦由隈研吾操刀設計,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亦緣份也。
明治神宮洋溢着莊嚴的氣氛,內苑被大片茂密的森林環繞。博物館內的展品,原是藏於「寶物殿」中各種與祭神相關文物,以及曾在重要歷史事件中登場的物品,例如1946年《日本國憲法》頒布典禮結束後,明治天皇與昭憲皇太后乘過的六頭曳儀裝車,當然有其歷史意義。
不過,於我來說,博物館的木構建築更為可觀,隈研吾運用木材,將日本傳統結合創新元素,打造出這幢與森林融為一體的建築,流連其間,可以體驗傳統與現代交會之美。
競技場館
「新國立競技場」在1964年奧運主場館原址拆卸重建,是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的主場館,面積約為7萬平方米,可容納觀眾6萬多名。
隈研吾以「生命之樹」為出發點,運用大量木材展現日本傳統,採用原木建材打造360度圍繞的外簷屋頂,木材全來自日本全國各地的松樹和杉樹。隈研吾自言,其建築靈感得自奈良法隆寺的五重塔,「從地面看上去是由樹木做成的屋簷,像是重疊的設計,如我從法隆寺的五重塔由下而上觀看,所想到的概念。」他想將日本傳統建築的智慧,融合現代的形狀創造新的建築。
場館呈橢圓形,地面五層、地下二層。屋頂採用開放式的設計,南側的強化玻璃,用以引入自然陽光護養草皮。頂層還設有「天空森林」的廊道,培植逾百種植物,如櫻花、楓樹等,讓四時之景,可於林木間透顯出來。
隈研吾在世界各地的建築甚多,儘管目的不同、創意各異,然而尋求個人與自然的協調,融入禪風雅緻細膩的神韻,卻始終貫穿於作品之中。
對他而言,新國立競技場亦別具意義,「國立代代木競技場,是日本名建築師丹下健三為1964年東京奧運設計的場館,年輕時看過後,希望成為一位建築師。」兩館相距兩公里,如今也成了東京的地標。
新國立競技場峻工後,接下來,可有想要挑戰的作品?建築大師的回應,倒也直接了當——「我想應該就是探索布料吧!」
隈研吾曾以「不得已奔走在國際競標會這個賽場上的賽馬」來形容建築師,那麼,探索建築的各種可能性,於他來說,將是永不停止的嘗試。
東京行旅二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