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內容,原本只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卦象(圖象),一個是述說卦象的卦辭和爻辭(文字)。我們拿大家較為熟悉的「乾卦」為例。(金庸《射雕英雄傳》中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招式名字,多個是採自「乾卦」爻辭。)
上表中間的「經文」一欄,便是《易經》中「乾卦」的全文。我們把這個字數乘以64,便大約是整本《易經》的字數了,也就是《易經》的所有經文。整本《易經》是不是很薄呢?但是,誰也看不懂這些文字,以及為什麼會作某些吉凶判斷,因此,很早便有了解釋這些經文的文字,稱為「傳」。「傳」也非常深奧,便有了「注」。有了「注」也解決不了問題,便有了「疏」。後世《易經》的版本,都把「經」、「傳」、「注」、「疏」,以及各家自己的解釋,都附在每節經文後面,《易經》便愈來愈厚,我們再也見不到只有純粹經文的《易經》版本了。
「卦象」比「文字」更重要?
在《易經》每個卦的內容中,「卦象」重要還是「文字」重要呢?答案應該是「卦象」,因為卦辭和爻辭都是用來述說卦象的,沒有了「卦象」,那些文字便無所依附了。下面我們試探究一下「卦」的來源。
傳統的說法是,八卦是伏羲氏作的,六十四卦是周文王把八卦重疊起來而構成的(見於《繫辭》傳和《史記‧周本紀》),但近代的出土文物揭示了另外一些情況。
遠在北宋時(1118 年),有一批出土的西周銅器,當中有一隻「南宮中鼎」,其中的銘文中有兩組字認讀不出,後來類似字符續有發現,人們便把這些不可識的字稱為「奇字」。(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到了1932 年,郭沫若把這些「奇字」視為族徽。(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後來唐蘭把這些符號釋出,認為是一些數目字。(唐蘭《在甲骨金文中所見的一種已經遺失的中國古代文字》)張政烺更指出這些數目字,實是組成了一些近似《周易》中的卦的卦象。(張政烺《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近數十年來,隨着出土的甲骨和銅器的增加,這些類似卦象的數字組合亦多見,專家便把這些字符稱為「數字卦」。上面所說的符號,是族徽、數字、卦象,都是有可能的。
大家都知道在有文字之前,人類有一段「結繩記事」的時期。怎樣結繩記事雖不可考,但簡單推想,大結記大事,小結記小事,一個結記一件事,兩個結記兩件事,可能距事實不遠。後來,先民們可能發展出一種以簡單筆畫來記數目、或記事情的方式,這些簡單的符號,可視之為「準文字」。《易‧繫辭下》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大概反映了這種情況。理論上,這些符號可能是比甲骨文還要早的文字。
符號可用於記事或作為族徽
這些類似數字的符號,除記事外,還可能作為族徽。我們看《易‧繫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等,可以想像,不同的部族領導者,可能會以不同的符號來象徵他們的功業,這些符號便有點類似「族徽」的圖騰意義了。唐蘭說:「由於氏族徽號最能保留古老的形式,所以即使這種文字當時(指到了周代)已經不使用,也還可以在某些銘刻中保留著」。
另一個可能出現的情況,便是這套符號,很早就與「占筮」的行為結合在一起。在日後的發展中,這套符號系統過於粗略,未能發展成更為複雜而精細的文字,因此而失傳、消失了,但因為既與占筮結合,便由「占筮」的活動而保留了它的部份樣貌。《易‧繫辭》說「古者包犧氏……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句說話點出了這套符號系統的兩個作用,一是記日常之事,一是與神明交通的占筮。發展下來,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卦象。
上圖顯示横刻三行小字,按照張政烺先生釋讀,左上一組內容為「七八七六七六」(相當於《周易》的坎下離上,未濟卦)、中間下面的一組,是由下向上刻上的,是「八六六五八七」(相當於《周易》離下坤上,明夷卦)。 右上的一組是「七五七六六六」(相當於《周易》坤下乾上,否卦)。 把這些數字翻譯成周易的爻,只要把奇數(五和七)視為陽爻,把偶數(六和八)視為陰爻便可。
考古發現卦象符號不同今本《周易》
除了銅器和甲骨上所見類似卦象的符號外,我們還可以在其他地方見到與今本《周易》不同的卦象。
2006 年,幾個文物販子從盜墓者手中收買了一批竹簡,數量約有二千多枚,走私到了香港。香港的古董商人把它存倉,等待買家。 到了2008 年7 月,一個匿名的清華大學校友把這批竹簡買下,捐贈了給母校。 字形經古文字專家鑒定,實物經精密的儀器測定,證實了這批竹簡約成於公元前335至公元前275 年之間,亦即這批竹簡是戰國中期的古物。 清華大學察覺這批文物的重要性,在2009年4月成立「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加以整理研究,亦因此這批竹簡被稱為「清華簡」。已整理出的其中一本書,叫做《筮法》,其中的卦,寫法是這樣的(見主圖)。 明顯可見,畫法與現在習見的不同,特別是陰爻的寫法不同。
此外,1973 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周易》,卦象的畫法和今本《周易》也不相同。卦中的陰符有些像「八」但又不全像,但這些符號有方向性,不能把一個卦象倒過來,說它變成了另一卦。馬王堆考古發掘的是一個漢墓,由此可見,直到漢初,卦象的畫法仍有可能與現在的不盡相同。楚地出土的簡帛書《易經》有多種,這裏只是一例。
由這些考古發現,可見「卦」並不是某個人所創造,而是在一個長時期之中演變而來的;而爻在開始的時候,只是一些數字,後來變成以某數字代表奇數和偶數,和陰陽沒有多大關係,和現在所畫的陰爻( – – )、陽爻(── )都並不全同。不過,卦象在進一步符號化之後,並以某種形式固定下來,便變成了現在所見的卦形。(參考《易學網》)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