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門 中國該如何定位

美國正着手切斷與中國的聯繫,並要求他的盟友亦盡可能去中國化。此舉勢必令中國的對外經濟無法如以前那樣順暢循環,生生不息。

美國關閉中國侯斯頓的總領事館,關閉的可不是一間領事館這麼簡單,它象徵着美國將全面封殺中國的對外聯繫,逼中國走閉關自守的老路。

其他西方國家的立場雖不是與美國完全一致,但美國仍是西方國家的老大,老大決心要做的事,其他西方國家都得在一定的程度上加以配合。以禁用華為的5G設備為例,起初大部分西方國家都不想跟隨,因為華為的5G設備的確又先進,又便宜,且已用上了一半。但美國一施壓,西方國家亦只能一個跟一個歸隊。因此,今後即使其他西方國家並沒有像美國那樣全面切斷與中國的聯繫,亦起碼會把門關掉一半。

中國的經濟是在1978年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後才高速起飛的。當時中國的經濟還很落後,全靠對外開放,才能借助外間(包括香港的)資金、技術、管理與消費市場,令中國的大量剩餘勞動力可以發揮價值。現在的中國雖然進步了不少,但仍有6億人口月入少於1000元人民幣,內需的帶動力,仍未如想像中那麼高。所以中國的出口仍佔GDP的三分之一。西方若是真的對中國關門的話,即使只是半關,也會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因此,中國當然不想西方關門;但門是人家的,人家要關,中國也沒有辦法。中國能做的,是自己的門一定要開着,而且比以前要開得更大。要歡迎外國的企業來中國投資,讓他們可以與內地的企業進行公平競爭,並切實保護他們應有的權益。中國應盡量避免因與外國的政治較量而把外國的企業也拖落水;不要隨便逼外來的企業作政治表態,要體諒他們在西方也有生意的難處;不要逼他們在任何事情上都站在與中國政府同一個立場上。這樣才能讓更多的海外企業留在中國,叫他們的政府不易把門完全關上。

中國政府在盡量維持與國際交往的同時,還應該加快中國經濟在本土的內旋能力。中國有14億人口,幅員廣闊,有條件透過本土市場的經濟循環,讓經濟生生不息,減低對外貿的依賴。

以今日中國的科技水平,加上生產鏈已達足夠的完備性,西方對中國關門只能拖慢中國的發展,卻無法置中國於死地。中國在民生上的需求,無論衣食住行哪個方面,都有能力自給自足。所以西方的制裁不足以對中國人民的生活造成太多實質的影響。最多只不過會令某些統計數字在某些日子難看一點罷了。好處是這會驅使中國非加快發展本土經濟不可。

現時,中國的內部消費對GDP的貢獻只佔整體的四成左右,日本與美國在這方面的佔比,分別達55%與70%。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空間十分大。西方的制裁,最終只會害人反害己。

中國發展內需 先得改革分配方式

西方向中國關門,企圖逼中國就範,放棄中國自己的發展模式,改行西方的那套。

中國並不完全抗拒西方的模式,中國的市場經濟與企業管理方式,有不少都是學西方的。但中國想保留自己的選擇權,對西方用黑社會大佬踢人入會的方式來威嚇中國非常反感。

現實是西方的那套,無論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都已出了很多問題;不但原動力漸失,而且已缺乏修復能力,中國沒有理由再盲目跟從西方的那套。中國選擇自行摸索自己的道路是明智之舉。

西方關門,中國當然不用還以顏色,也一併把門關上。但有時自作多情只會自討沒趣,中國與其繼續依賴西方,不如花更多的精力去發展本土經濟。中國地大人多,完全有這方面的客觀條件。

有人認為,中國的內需發揮得不及西方,是因為中國的儲蓄率太高。大家熱衷於積累,不熱衷於消費,所以內需不及願意大量借貸先使未來錢的西方社會。

這些人提出的解決方案是:(i)增加社會保障,以降低儲蓄的需要;(ii)鼓勵銀行借錢給消費者,讓他們可以先使未來錢。

我對這套做法一點也不認同。它是西方現行的那套,早已證明行不通,而且後患無窮。

願意儲蓄是中國人的好習慣。有積累才有能力應付不測的風雲;有積累才能增加投資,投資對經濟的貢獻,不亞於消費。我不贊成政府提供太好的社會保障,這只會令人民失去危機意識;並導致政府開支大增,到時不徵重稅,就得大量舉債,兩者都已令西方的經濟積重難返。

我認為內需不足的最大原因是分配不公平,《廿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克提早已指出,在現有的制度下,投資的回報,勝過GDP增長,當然更勝過打工的報酬。結果財富大量落入有錢作投資的人(即資本家)的手裏。而廣大的工作人員則收入偏低。這才是導致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中國若要改善內需問題,亦應從這個方向着手。

中國雖說行社會主義,但內地的企業都行股份制,企業的盈利,按馬克思的說法,盈利屬勞動成果,應讓廣大的工作人員也有份分享才是;但現在內地企業的盈利都是以派股息的方式分配給股東;而工作人員的工資卻只與勞力市場掛鈎,不與公司的盈利直接掛鈎。這種分配方式對廣大的工作人員不公平,亦導致他們缺乏足以帶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消費能力。中國要推動內需,關鍵是要在分配問題上勇於做一些根本性的改革。方法是規定企業必須把一定比重的利潤分給廣大的員工。華為在這方面做得不錯,政府可考慮把它制度化。中國政府必須明白,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主要是靠改革,然後才輔以開放,中美角力的勝負,亦將取決於誰有能力作更有效的內部改革。

中國應先透過自己的出口能力,為人民幣建立國際地位

美國正着手切斷與中國的聯繫,並要求他的盟友亦盡可能去中國化。此舉勢必令中國的對外經濟無法如以前那樣順暢循環,生生不息。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的自身底子薄,靠內循環難有突破;唯有借出賣廉價勞動力,做世界工廠,先靠出口去帶動經濟轉型。

這樣的代價很大,因為這類角色經濟增值低,流血流汗也賺不了多少錢,而且還要為他國的消費污染自己的河山。但「鬼叫你窮,唯有頂硬上」,中國人咬緊牙關總算捱過去了。中國成功地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轉型成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國家,上了一個新台階。

香港人從親西方傳媒得到的印象是:中國政府貪污腐化,欺壓人民,「支爆」隨時都可能發生。現實是親西方傳媒的報道十分偏頗,中國政府利用資源的能力遠勝過大部分先進的西方國家,導致西方國家不得不聯手制約中國模式,否則他們的模式遲早被取代,寄生在他們模式上的既得利益者勢將「一鋪清袋」。

這40年來,美國賺到的錢(即可動用資源)遠多於中國,但中國做出來的成績卻遠好過美國。在這段期間,中國有8億人脫了貧,人均壽命提高了近兩成,全民可以接受基礎教育,中產階級的人口已多過美國的總人口;而中國在這段期間所做的基建,無論從量抑或是質的方面都已超越了美國,令中國有條件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進一步提速。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發展經濟時,完全有條件減少對外循環的依賴,轉而投放更多的資源去發展內循環。

現實是當美國無限QE的時候,中國仍把人民辛勤努力製造出來的產品賣給美國,等同是接受搵笨。中國何必去賺這麼多的美元,然後再借給美國(買美債)來買中國產品?這種外循環益美國多過益中國。中國應對出口美國的商品徵收出口稅,以逼按外國需要去生產的企業改為按中國的需要去生產。中國的產業應該優先為中國自己服務。

當中國的經濟可以透過內旋而生生不息之後,中國就可以堅持要買中國產品的國家付人民幣。他們沒有人民幣怎麼辦,那就得賣中國想要的東西給中國,去賺取人民幣。中國沒有理由收外國QE出來的鈔票。如果外國一時拿不出人民幣買中國產品,可以按他們的實力借人民幣給他們買,那他們往後就會努力按中國的需要去生產,以賺人民幣還債。

中國應先透過自己的出口能力,為人民幣建立國際地位。然後透過借出人民幣,讓人民幣在債務市場建立地位。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就不難進入股票市場與金融衍生工具市場。最後才進攻外匯市場,以打破美元的壟斷地位。中國在現階段就想人民幣在外匯市場上扮演一定的角色,時機尚未成熟。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施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