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來源是什麼?以前讀書,這完全不是問題,因為我們有標準答案,照着回答便是了。標準答案是「文王作經,孔子作傳。」
《周禮》說《易》有三種。這三種《易》是《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相傳《連山易》是神農氏所作,通用於夏代。神農氏又叫烈山氏、連山氏,因此他作的《易》便叫「連山易」。《歸藏易》相傳是黃帝所作,用於商代的,以「坤卦」為首,「坤」象徵大地,「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所以叫做「歸藏易」。《周易》,相傳是周文王所作。「周」是周遍的意思,「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故稱為《周易》」(鄭玄《易贊》)。
但是,《連山易》和《歸藏易》都失傳了,誰也沒有見過,因此,說到《易經》,指的都是《周易》。
《連山易》和《歸藏易》已失傳
《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見於《史記‧周本紀》。原文是這樣的:「西伯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這是說文王(當時稱為西伯)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時做了重卦的工作,把原本《易》的八卦加以重疊,使之增加到六十四卦。這個說法,其實司馬遷也不敢肯定,因此用了「推測」的字眼。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說:「太史公言『蓋』者,乃疑辭也。」不過,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卻坐實了這個說法:「《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這段話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說伏羲作八卦,第二部分說文王重卦,和「作上、下篇」,即《易經》上、下篇中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第三部分說孔子作了十篇傳。這十篇傳,後來稱為「十翼」。
文王作經,孔子作傳的說法,後代很多懷疑,論著很多,不贅。這裏試從周朝卜筮的實況,推測《易經》成書的可能情況。
《左傳》和《國語》,記載了多件卜筮的史事,由這些記載可知,周朝時有三種與卜筮工作有關的專業人士,他們就是筮史、太卜和占人。周朝時,大大小小事情,都可能用到占卜。王侯貴族都可以自行占卜,但解釋所得的「象」(龜卜所得的裂痕或由蓍草計算而得象),便由筮史和太卜負責。我們由現代人到廟宇求簽的過程,大概可以推想出當時的情況。有疑問的人去廟宇求簽,求得的簽,上面有象,象後附有簽文(例如黃大仙簽便有一百條,每條有一個古人(象),並附上一首詩(簽文)以及吉凶的判語)。在廟宇裏往往有一個解簽的人,這個人相類於周時的筮史和太卜。解簽的人有時會依一定的程式來推算吉凶,那便是據簽文來解簽,說不定也會根據實際情況,隨機作出推算。所謂一定的程式、或簽文,便相類於當時筮史或太卜所用來解象的「工具書」,亦即是當時的「易」了(黃大仙簽有一百條,《周易》則有六十四卦,即六十四條卦辭及64x+2條爻辭)。
《周易》在春秋末至戰國中期定本
隨機推算的判斷,也會記錄下來存檔。占人就是把每次卜筮的記錄加以保存和整理的人。由這個過程看來,在周朝,甚至周朝以前,便有了用來解象的「工具書」,而這種工具書,是會根據實際案例而更新的。《周易》可能就是這種卜筮情況下累積和整理而成。《左傳》占例中有些解卦的字辭,並不見於今本《周易》。有些人推測說,這些不見於今本《周易》的卦爻辭是《歸藏易》的卦爻辭。其實這透露了一點《周易》成書的訊息:當時的筮史引用的,並不是定本《周易》的條文,要是這些條文是源於商朝的卜筮記錄,視為《歸藏》的遺文,並不為錯。到了《周易》整理成定本時,這些條文已被取代了,所以不見於今本《周易》。(參考《易學網》)
《周易》成為定本的時期,大概是在春秋末期至戰國中期之間。要是上面所說近乎真相,那麼《周易》便不是出於一人之手,一時之作了。不過古人成書,總會把作者寄托在一個名人身上,如由瞽史集體傳下來的《左傳》,托之於左丘明,筮史占人們整理而成的《周易》,便托之於文王。
至於這本「工具書」的書名,為甚麼叫做「周易」?「周」字上面已略提及,至於「易」字,歷來解說不一。最權威性的解釋是鄭玄說的:「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周易正義‧孔疏》)此外,較常為人提到的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對「易」字義的解釋:「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和同書引《祕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祕書》是指「緯書」。)
先說「日月為易」這個解釋。把「易」字拆開上下兩部分,上部像「日」,下部的「勿」,說是像「月」,是很勉強的。這種「拆字」式的解讀,是不足為法的,何況,「陰陽」是戰國「陰陽家」興起後才開始有的概念,遠較《易經》的得名為晚。
至於《說文解字》說「易」是象形字,象蜥蜴之形。這是許慎根據小篆字形而得的錯誤解釋。「易」字並不是蜥蜴的象形,詳見下。不過,蜥蜴有很多品種,有很多別名,許書中的「蝘蜓」、「守宮」都是蜥蜴的別名。另有一個別名,叫做「變色龍」,因善於改變保護色而得名,卻也符合「變易」之義。
「易」字最早字形的圖象
「易」字最早的字形,是雙手捧着一個酒器把酒注入另一酒器的圖象。後世把這個字形簡化了,只截取了一個酒器的局部和酒液流注的情形。由於兩個酒器傾注時水液狀態的變化,引申出「更易」、「變易」、「交易」等意思。
現在來看看鄭玄說「易一名而含三義」的三義。這是說《易經》這「易」字有三種意義,而不是說「易」字可作三種解釋。(「易」絕不可解成「不易」)在意義上,所謂「易簡」,只是指萬物的變易,是順乎自然的,簡單平易的。《乾鑿度》解釋「易(簡易)」字,用了一大段文字講種種色色的變化,而歸結的兩句話是「易(簡易)者言其德也……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正是變化「易簡」的註腳。所謂「不易」,是指萬物的變化,其中有不易的法則與常理。所以三種意義,其實亦只是「變易」一種。
綜上所述,「周易」書名的「易」字,可根據字源的引申義,歸納成「變易」一個解釋,由此引申而得的「交易」一義,也是可取的,因為很多時「不交」便「不易」。《易》卦中有很多地方,如「泰卦」和「否卦」、「既濟」和「未濟」,都是強調「交」的重要的。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