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改委」)於今年4月確定中國「新基建」計劃(簡稱「計劃」)發展的範圍,包括信息、融合、創新三大基建設施。
力推5G大頻寬低延遲大連結
在「信息」基建設施方面,中國近年積極推動通訊科技發展,成績全球有目共睹。例如,跨國巨擘華為在5G通訊技術的研發獨當一面,公司擁有最多5G專利,亦是國際5G標準組織的服務及系統工作組之主席。
5G所具備的三個主要特徵,分別為大頻寬、低延遲、大連結,有效促進不少大規模、多元化的創新建設項目,例如各省市的智慧城市建設。再者,隨着5G技術全球日益普及,中興通訊與中國聯通於今年5月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研發6G關鍵技術及開拓6G市場,表1顯示4G、5G及6G的基本功能比較。
有網民認為現時5G發展仍處於初期,中興和聯通此刻投資6G技術似乎言之過早。然而,筆者對此觀點卻難以苟同。俗語云「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以華為為例,她們10年前已開始投資5G科研,不然的話今天其5G技術又怎能在國際市場上傲視同儕呢?同樣地,中興把每年總收入的一成投資在科研上,瞄準的就是未來市場,甚具遠見。
北斗衛星軍民兩用 助智慧出行
「信息」新基建另一重點是衛星網絡建設。近日中國在衛星通訊又一突破,國家於6月23日成功發射最後一顆北斗三號衛星,使中國衛星網絡進一步覆蓋全球。事實上,中國北斗衞星導航系統(BDS)是全球四大衞星導航系統之一,其餘三個分別為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和歐盟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
北斗衛星賦有定位、導航及授時功能(見表2),並可軍、民兩用。有了北斗衛星,中國在這三方面的應用再無後顧之憂,毋須依賴美國的GPS系統,特別是在軍事應用上絕對不宜採用其他國全球的定位設備。
在商業應用上,北斗衛星商機處處,據悉2019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高達3450億元人民幣。以「智慧出行」(Smart Mobility)應用為例,截至2019年底,北斗衛星系統在內地構建了全球最大型的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系統,為內地超過650萬輛營運車輛、3萬輛郵政和快遞車輛,36個城市內約8萬輛巴士等提供導航服務,有效地提升內地出行管理效率和道路運輸安全水平。
中興、聯通6G通訊合作計劃將深入探討6G與衛星網絡融合,這目標與國家「新基建」大計同出一轍。理論上,衛星定位技術覆蓋面甚廣,不過在室內及被建築物遮擋的地方,定位精度會出現偏差。朝着國家通訊技術發展的大方向,「計劃」會開展研發5G/6G基站的室內定位技術,並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融合,形成無處不在的定位網絡。屆時商場「導購」、應急救援等應用將大有改善,與此同時更多基於定位功能的新業務也將應運而生。
港近水樓台創科優勢 抓緊機遇
正如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所指「北斗和5G的融合將會帶來新業態、新模式,將會在智慧城市、智慧製造、智慧家庭、智慧農業等未來的新技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言之,國家「新基建」計劃之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基建設施例如衛星、5G等通訊網絡,「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促進國家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發等「創新」活動。筆者認為北斗衛星5G技術雙劍合璧,配合國家「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區域發展戰略,市場無可限量。香港憑着近水樓台及「國際創科中心」的優勢,業界應該努力抓緊機遇,大展拳腳。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