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年輕人常説:「歷史乏味,提不起興趣來學!」另一方面,很多老師慨歎:「社會複雜,資訊發達,對一些歷史事件無法理清,自己也迷惘,教起來倍感吃力!」
今天在港澳出現的史海迷惘和學習中史的低潮現象,原來在百多年前,也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民初思變欲從浩瀚史籍中求新史學
中國5000年文化,源遠流長,賡續不斷,代有史傳,是其他文化古國也難企及。但經過數千年的裒輯積聚,自然卷帙浩繁,造成同樣學習本國歷史,中國人往往費時較多。
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廢除帝制,推行西化,而教育改革,可以就得上是早着先鞭得到放洋歸來的學子和有識之士的提倡和參與,學風大盛,培養出一大批棟樑之才。
光緒30年(1904)之後棄科舉,有一些學子未能應對,失去了學習的目標。民初,梁啟超有感於學習中國歷史而「讀此浩瀚古籍,是否為青年男女日力之所許」(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他又指出古史書不但卷帙浩繁,而且是歌功頌德,為專制帝王養成忠順臣民而修撰的史書,只有主觀,而不夠客觀。梁啟超借鑑了西方的史學,認為「今日欲得一理想的中國史書,以供現代中國人之資鑑者,非經新史家一番努力焉不可也。」他又呼籲:「則史之改造,真目前至急迫之一問題矣。」
其後,治史者學上了西方的史學方法,從史料出發,考核比對,客觀論證,從而開創出中國的近代新史學。
港澳兩地出現中史學習低潮期
上世紀90年代末,港澳兩地先後回歸祖國,成立特區政府。香港和澳門這兩個親如兄弟的城市,同樣都遭受過殖民統治,但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香港有殖民地教育,而葡萄牙人卻沒有在澳門施行殖民地教育,造成澳門居民對中國的感情不同於香港,來得比較親近。
受到殖民地教育的影響,香港一直重英(文)輕中(文),課程的編制上又褒理科而貶文科,試問中文以至文科不被看重,中央又怎能教好,學好呢?於是就出現:教的不起勁,學習的當然提不起興趣。其示意如下:
中央不受重視→教師不起勁→學生沒興趣→學習低潮
雖然澳門沒有推行過殖民地教育,但澳門的事事物物都深受香港影響,有一些學校為使學生易於考上香港的大學,課程上的安排也有參照香港的課本;也有一些學校注意到愈來愈多學生出洋留學,便加強英文科的課程。正是有得有失,兩者兼美並不易為,加上視像的流行文化泛濫,中文水平遂告下降,學生對中史也呈冷感,漸見低潮。
香港教育局開諮詢會修訂初中中史課程
香港現行的初中中史課綱是在1997年制定的,正由於上述「重英輕文」的原因,中史科得不到很好的支援,而且在授課時專注於應付考試的技巧,硬要誦記什麼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多少項,等等。從而使少年學生大感乏味,生硬死背嚇怕了他們,以致患上了「中史厭懼症」。當他們讀完初中的三年期中史,升上高中時,中史只不過是選修科,很多學生都不再選修,紛紛表示慶幸可以脫離「苦海」。
香港教育局為挽回初中生學習中史的興趣,經過兩年討論,2015年11月開始進行中史修訂諮詢,將初中三年的中史課程再作編定,建議中一講授「中國古代史」,包括由史前至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中二學習「中國近代史」,包括由宋元至明、清四個朝代;中三教授「中國近現代史」,即由中華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諮詢期已有很多意見,如提出改變「詳古略今」的編排,即被批評為「數典忘宗」;又如對講授現代史時,便會出現「政治洗腦」和「敏感事件」的爭議。究竟如何取得共識?看來距離落實修訂中史課程之日,還有一段頗長的爭議期。
老師精彩的講授勝過課程綱要
課程綱要是教學的規範和指引。好的課程綱要當然可以使老師易於掌握授課的進程,但不是最重要。因為如何將課程演繹,循循善誘地育苗,令學生聽得入耳入腦,是需要老師生動而傳神的詳明講解。
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稱雄數十年,各國想辦法制約中國,常會要求世界乒聯改變球例(乒乓球運動是改變球例最多的球類運動)。但中國運動員在新球例下,仍然可以擊敗對手。原因是球技精湛,可以因應球例作出作出技術上的調整。
有經驗和有實學的老師,也可以因應課程綱要的規範來思考他的講授方法。也就像乒乓球高手那樣,施展出渾身解數,講出一堂堂得精彩課來。什麼「敏感」事件,可以將不同意見、說法講述出來,然後客觀分析,指導學生多思考,鼓勵有興趣青年多看參考書,再作深入研究。
所謂「政治洗腦」,首先是有一些老師怕自己也被洗腦,那就要請問他原有的知識是否夠堅實,否則何以會迷惘、不相信自己的知識,竟然輕易地被人洗腦?
歷史課並不沉悶。歷史上,多少動人事跡扣人心弦,而富有故事性的真人真事又令人百聽不厭。這些史事,足以吸引學生靜心傾聽,提高他們對中史科的興趣。只要他們有興趣,自然會用心學習。當考試時面對那些沉悶死板的考題,也就可以應付裕如。
歷史無處不在,學好它有何不好?
人類因為有超強的記憶力,同時創造出記錄的形式,使知識得以世代相傳,而又不斷積累,所以比起其他動物大為優勝。因為有很強的記憶和有效的記錄,歷史便無處不在。
歷史與人息息相關,可以說每個人都離不開歷史。如老年人常常會想起當年,回味往昔悲喜、甜酸的人生;又如幾位年青人聚在一起,互談他們的「威水史」等等。這些彎彎曲曲的人生路,留下每個人的腳印,譜寫成一部部個人的履歷書。雖然他們大多都是小人物,但其中有一些人的見聞算得上是時代的證言,於是便將他們的憶述記錄下來,撰寫成「口述歷史」。
一個家庭有他的家史,若上溯到祖先、遠祖,就是一部家族史,甚至會有族譜流傳。集合成若干家庭和家族,便組建成一個民族。民族壯大之後,就會建立為國家。記述民族的發展歷史,就會有民族史和國家史的撰錄。
人類活動廣泛而多方面。從上世紀開始,國際社會將人類多姿多彩的活動記錄下來,於是誕生出如音樂史、電影史、航運史、廣告史……等專門史,而且愈來愈細分,如運動史再分出足球史、籃球史、田徑史等。試問如果沒有紀錄,又怎麼知道美國NBA籃球賽金州勇士開季連勝已打破史上的最高紀錄;同樣澳門大賽車今年三級方程式賽車打球最快圈速紀錄。這些都說明記載紀錄的重要,如沒有打破紀錄這回事,娛樂性便大大減低了!又如根據氣象學史的記載,近年全球氣溫趨暖,地球居住環境受到威脅,世界各國元首便雲集巴黎商討對策。
舉出上面的事例,是要說明歷史無處不在,而且非常重要。作為個人,除了認識自己之外,對家庭的背景也要關心和了解。而我們的社會和國家,因為歷史源遠流長,而且比較龐雜,所以要通過學習來認識。
學好自己國家的歷史,只會百利而無一害。深明自己國家的國情,才能知道國家的虛實,民族的優劣。據此,商人可以找到商機;學者發現問題再作深入研究。遇有需要時,大家又不忘為國家、民族效力。
倘若對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沒有認識,一片空白,那就很容易被誤導,腦子被塞進異物。譬喻達賴喇嘛出於政治的目的,突然宣稱廢棄沿用已久的轉世靈童制度,以避過中國中央政府的指名認定。事實上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早在明朝已出現,清初順治皇帝又將轉世慣例定為制度,而乾隆帝更賜給西藏「本巴瓶」(現藏於布達拉宮),內有五枝雕有如意頭的象牙籤,以備尋得兩個以上靈童時,由朝廷駐西藏大臣主持抽籤來定達賴或班禪。弄清楚轉世靈童制度的由來,就會思考這位也是從活佛轉世而來的14世達賴的說話意欲何為?
又如中國陶瓷的燒製技術影響到西方是眾所周知的史事,原來明式家具的造型工藝,早在300年前已影響了歐洲家具的設計,所以今天明式家具作為藝術並受到世界各方人士的尊崇。
再舉一例,南海的爭議問題。我們先翻一翻二次大戰之後的史事:1947年中國按照《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收回被日本非法侵佔的南沙和西沙群島,恢復行使主權。當時乘坐的軍艦,是由美國提供的。另一方面,同於1947年美國出版的Collier’s World Atlas and Gazetter,清楚標明西沙群島屬於中國。這些歷史記事,有助於我們了解主權的歸屬和國際情勢的複雜詭譎。
當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時,有人問:是否就要記仇記恨,常懷報復之心呢?我回答:一、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存亡的一場生死戰,是空前的慘烈,單是戰爭本身已值得永記;二、戰爭既殘酷而又恐怖,便要緊記不要戰爭,宣揚和平;三、居安思危,有所警惕,但並非只針對某一國。
去年在一個講座上,有一位中年男士提問:被日本管治也不壞,你看日治時期的台灣多好,抗日戰爭輸了給日本又怎樣,可能會更好呢?
我首先沒有直截回答他的問題,而是淡然地說:1879年日本吞併琉球國,劃編為沖繩縣。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亡國的琉球人民也要跟着日本參戰,更招引美國和日本進行奪島之戰,致令沖繩縣人(即琉球人民)四死其一。而戰後,美軍在日本部署基地,有74%是在沖繩,潛藏危機。
從琉球亡國後的歷程,足夠作為反思之資。至於台灣,幸好地理上沒有如琉球那麼靠近日本,否則也難保沒有爭島之戰。
不認識歷史,不熟悉中史,自然就會對國家疏離,缺少歸屬感,極端者更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正是殖民地教育希望達到教化的目的。生活在港澳,作為特區居民,應該認同中國,儘管國家仍然有缺點,但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已經大有進步。如前所說,個人、家庭都有他的歷史。為了自我認識,也要關心家人,檢視自己。而國家、民族與自己的關係都是非常密切的,所以有必要去認識它。學習中史是其中一種最佳的方法。有人或會問:大陸和台灣兩地的史書的表述常有不同,教人迷惑,不知相信哪一邊?這提問相當好,因為作者有其偏執的一面,而史家也不是每位都持平客觀。既然如此,可以大陸、台灣史書都看,多角度探討問題,兼聽則明,豈非更佳!
閱讀歷史,能知過去,比對當下,思考未來,雖不致於繫國家安危於一身,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基本修養,已是相當富足了!
原刊於《教師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