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更美好世界而設計的教育

很多人批評我們的學校教育出產「高分低能」。Marc Prensky 提出改善辦法,主張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便要對周遭環境和世界作出貢獻,這和我們以前《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目的相似。

新教育的特點

我們的小孩需要比以前更有連結性、更真實的教育,這種教育不只提供知識,還讓下一代能夠獨立地、自由地決定自己的行為。小孩需要的教育不只是個人發展,而是在過程中對他們所處的世界作出貢獻,從而改進他們自己。

畢業成績單不只顯示小孩的各科等級,還記錄了他們對真實世界的貢獻,以及確切完成了的任務。

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增權、增能教育(Education for the New Empowerment to Better the World;以下簡稱「美能教育」)包含下列重要因素:

  1. 目的的改變:由教育個人使他們將來能夠服務世界,變成和他人在一起,在教育過程中改變世界;
  2. 手段的改變:從通過學術性的學習以追求分數和等級,變為基於每一個人的熱誠,以達致對真實世界作出貢獻;
  3. 課程和結果的改變,從學習語言、數學、科學和社會科學,改變為學習有效的思考、行動、建立關係和對真實世界作出貢獻;
  4. 教學法的改變:由學術性的取向,即為學生提供內容,在學習期間管理他們的秩序以保障學習,轉變為增權能的取向,也就是通過信任、尊重、獨立、合作和仁愛(TRICK: Trust, Respect, Independence, Collaboration, Kindness),加上有效地應用科技。

「美能教育」用網絡把小孩子聯繫在一起,進而擴展他們的智力。小孩子運用各種設備(例如電腦、雲計算、遊戲主機),不只提取資訊去寫報告,還用新的方法去綜合、分析這些資訊。通過這些設備,他們可以:

  • 即時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士合作;
  • 應用不同的軟件,例如Wolfram Alpha去綜合和分析世界各地的數據庫;
  • 通過機械人技術和人工智能擴展他們的接觸面;
  • 發現新資訊,例如遙遠的星座,或者頭腦內的微觀結構;
  • 把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士匯聚在一起去探討某一特定課題。

我們亟需要一個新的教育系統去處理上述課題,以成就有貢獻的計劃。

Education for the New Empowerment to Better the World(作者提供)
Education for the New Empowerment to Better the World(作者提供)

對世界有貢獻的計劃

Marc Prensky在他的書中舉出10個他很喜歡的、真實的、有小孩子做出的、改善世界的計劃。讀者們可以從Marc所建立的網站(www.globalempoweredkids.org)看到這類型的計劃正在大量增新,其中一些例子包括:

  • 在佐治亞洲,有三位分別是14、15和16歲小孩子,他們覺得自己的家庭被警察欺凌,所以決定成立一個應用程式去處理這個問題。他們建立起一個流動電話的應用程式,讓市民們去比較不同地區面對警察欺凌的個案。
  • 在用餐前,不少小孩子在餐館裏用顏色筆去畫畫。畫完之後,這些顏色筆很多都被丟掉。一位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居住的14歲小孩開展一個非牟利的組織,名叫「為我們的世界調色(Colour My World)」,主要工作是收集、消毒和分發這些被拋棄的顏色筆給予有需要的小孩子。這個機構動員不同的人士,包括中學至大學的學生投身於這一項工作。

重新連結兩個偉大的傳統

不少人說:「學習怎樣去學習是教育最重要的能力。」Marc Prensky卻認為「完成任務,作出貢獻」才是所有學童要學習的能力,「學習」只是「完成任務」其中一種手段。他認為「學習去完成任務」並不足夠,真正落實才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不應只是為學童個人着想,而是為了改善整個世界。

Marc Prensky重新連結兩個偉大的傳統:「思考」和「完成任務,作出貢獻」。

第一個最古老的傳統是一一對應,家長對孩子,師傅對徒弟,導師對學員;前者以身作則,使後者知道怎樣去思考、行動、與別人建立關係,和怎樣去有效地完成一個任務、作出貢獻。以往的人通過展示和實踐,去進行教育以達致一個任務的完成。

另外一個傳統是教導別人通過思考去了解這個世界、探索和其他事物以及人的關係、發現新的知識。當然,「思考」是普遍性的,每一個人都會思考。通過一些有用的、嚴謹的程序和規則去思考,認識不同的學問。

其後,第一個傳統通過工作間去延續,第二個傳統通過學校去發展。目前,不少僱主覺得雇員在學校接受教育多年之後,多在工作時需要再教育。因為學校所傳授的學問很多都沒有應用價值,而工作所需的能力則沒有被納入學校的教學範疇內,他們覺得這樣的教育是非常失效的。

Marc Prensky認為我們應該努力把上述兩個傳統連結在一起。下列企業正朝這個方向邁進:

  • Freeformers,一間英國的公司,它向各行各業的人士展示,他們所具備的能力對企業有用;
  • Potential.ly,也是一間英國公司,協助雇員理解他們的性格,從而提高他們的潛能。

目前的課程應該作出徹底的改變,把上述兩種傳統結合在一起;學童們不應該單單通過思考去理解這個世界,還應該通過行動、建立關係去改變這個世界,對人類作出貢獻。

The world becomes what we teach(作者提供)
The world becomes what we teach(作者提供)

改變心態

進行這個任務所需的工具已經齊備,但我們卻缺乏合適的心態(mindset)。世界各地的教育都陷於「學術性的心態」,這種心態迷信於「先學習,後來才在工作中行動」。在過去多個世紀中,這種學術性心態籠罩了整個教育制度。

其實,我們應該改變心態,轉變到「在完成任務的工作中學習」。「美能教育」應該取代「學術模式」。

目前,世界上已經出現了不少機構,例如一間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機構Ashoka,這些機構的宗旨是「把每一個人都轉變成為改變製造者(change maker),應用他們的能力去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我們知道越來越多的年青人期待去改變世界,他們真的身體力行,雖然數量不多;但正如網絡先鋒Vint Cerf所說的:「無論是多少人,但我每天都會出發去改善一些人的生活。」

重新設計的課程

重新設計的課程包括新的目的、手段、支持性的課程和教學法:

  • 新的目的:現行「學術性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的成績,包括分數、等級、排名;將來的「美能教育」的目的在於優化這個世界,世人都變為優秀、有效和力求改善的人。
  • 新的手段:「學術性教育」的手段是完成一些指定的、依一定程序教授的學科;「美能教育」的手段在給予學生機會,以小組的形式應用他們的熱情和能力去完成改善世界的計劃。
  • 新的、支持性的課程:「學術性教育」包括由小心設計的課程,大部分是由語文、數學、科學、社會科學組成,學童先汲收這些知識和技能,將來找機會去應用;「改善世界教育」的課程是一個廣闊的、差不多都是能力導向的課程,這個課程在學生有需要的時候作出支援,包括提供有效的思考、行動、建立關係和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技能。這些技能並不是依次在教案上出現的,而是根據學生們的熱情和興趣而進行和完成的計劃,通過小組、教師、策展者的安排,由網絡世界所提供。
  • 新的教學法:「學術性教育」的教師是內容的傳遞者;「美能教育」的教師是增權、增能者,他的工作是引導學生不斷改善,應用他們個人的熱誠和興趣去達成改善世界的計劃。在過程中獲得大量思考、行動和改善關係的技能。

小結

Marc Prensky 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以達致《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目的。

本文主要參考了:

Prensky, M. (2016) Education to better their world: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21st-century kids.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Weil, Z. (2016) The world becomes what we teach: Educating a generation of solutionaries. N.Y.: Lantern Books.

黃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