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力推港版《國安法》,官方強調「不要低估中央的堅定意志」。我一點也不低估,但我會問:這種堅定的意志,到底是擇善而從,雖千萬人吾往矣?還是一股盲幹的蠻勁?這就涉及決策者的預示能力了。
正當《國安法》全速前行之際,經濟界尤其是金融界人士關注近期的一些動向──不少合資格的中資概念股正回流香港,但投資者的認購熱情已無復當年;與此同時,另一部分中資概念股卻計劃到倫敦上市,而倫交所則大開中門。這到底說明什麼?
行內有以下分析:其實近十年來香港金融業已由中資主導,去年的總債券承銷交易籌資額有六成由中資經手,而中資在港設立辦公室的數量,已由2015年的1100個增至去年的1800個。這種發展本來沒有什麼問題,但問題是:這種趨勢預示着香港成為中資圍爐取暖的地方?還是仍想保留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內地有一種主導性意見認為,只要保留香港繼續能夠生金蛋的功能,那就不怕外資不來。其意是,即使中國和中資主導着香港金融市場的大趨勢,香港仍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包括美資在內的外資,仍會一起在港生金蛋。
北京加快香港成為中國的離岸中心
在這種思維下,北京認為在政治方面收緊,不會影響經濟和金融發展,所以推動《國安法》的決心愈來愈堅定。當然,外資不關心香港的民主發展,但卻關心中國制度的穩定性和合理性;在他們眼中,中國的堅定決心不是高瞻遠矚,而是一種蠻勁。
更重要的是,中國力圖向國際說明,政治收緊不影響外商在香港的經濟活動,殊不知中國的國家行為卻證實了政治可以影響經濟,而且中國政治(例如《國安法》)絕對會影響經濟。加上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會從國際政治角度看香港經濟,所以也會視乎情況而制裁部分在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所以,即使近期有中資概念股回流香港,無論是營造氣氛還是真的集資,只會加快香港成為中國的離岸中心,而不是國際金融中心。
相反,法制健全的倫交所卻銜枚疾走,趁機吸金。正常人都會問:難道北京蠻推《國安法》是對政權穩定失去信心?否則,那就是預示能力有問題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