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家裏吹起「民國風」,吹在書案上。我尤其愛看民國人物的書信和日記,從字裏行間捕捉作家的身影,或是飛揚,或是困頓;或是瀟灑,或是沉鬱,給我們勇氣。以片字隻語拼湊他們的人生軌跡,被褒或被貶,得失和對錯,給我們啟發。
我讀到《周作人晚年書信》,見當中提到《兒童雜事詩箋釋》,故心血來潮,順藤摸瓜重讀之。《兒童雜事詩箋釋》是一本我很喜歡的「資料」,說是資料,因為《兒童雜事詩》本來是周作人於1947至1948年間所作,由豐子愷繪圖,最初在1950年於上海《亦報》連載,分甲編「兒童生活詩」、乙編「兒童故事詩」和丙編「兒童生活詩補」,描畫兒童的生活和樂趣,記敘民俗風情。後來,學者鍾叔同念及時代變化與地域文化差異,為了方便讀者閱讀,箋釋內容,編著成書。儘管周作人在歷史上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但他作為當時具有影響力的文學家,率先關注兒童文學,重視兒童心理和成長需要,更提出:嘉孺子──以平視孩子的姿態,以慈祥的筆調,為兒童創作,書寫兒童生活的和藹氛圍。他譯介外國的兒童文學,親身作兒童文學創作的嘗試。無疑地,他是中文兒童文學的奠基者。
我讀着這些詩畫,我們之間隔着大半個世紀和大半個中國的時空距離,但筆觸和畫風,質樸有情,天真爛漫,所傳達的溫暖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至今仍躍然紙上。這種情懷,是上一個世紀的孩子需要的,同樣也是現在的孩子需要的。那是跨世代的童趣:時代不同,周圍的景象和事物會改變,但小朋友純真的心卻是不會變的。這讓我想到:我們總是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那麼,我們期望孩子能從兒童文學當中,汲取到什麼養份呢?
文學就在生活裏,也可以在我們美好的親子時間當中。很多父母會在孩子的幼兒階段,開始和他們講故事、唸童謠、唱兒歌、共讀繪本……以「孩子的第一本書」──繪本為例,這種特殊的文學樣式,圖像結合文字,呈現內容和意念。優秀的繪本都是藝術品,當孩子還小,在能夠認字之前,與孩子共「讀」繪本,就是文學欣賞和藝術培養的起點。
說到對美的欣賞和追求,一定要說說美麗的童詩。童詩就是寫給兒童的現代詩。詩,從古到今,都以精煉的語言表達情感,是最精緻、優美的文學。童詩更是俏皮的、活潑的,流動在孩子的生活裏。跟孩子讀童詩,也不消說,只需自然而然地沿着詩意,和孩子「玩」童詩,你一句我一句,從遊戲中感受詩的意境吧!讀童詩的孩子能張開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美。
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孩子將來面對未知世界必備本領
成長和學習的路上,知識的學習和邏輯訓練固然很重要,但別忘了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是孩子將來面對未知的世界必備的本領。偏偏,這兩種能力幾乎無法教授,只能從小啟導激發、醞釀培養。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小腦袋瓜都有獨家的超能力,所以,想像和創意並沒有特定的教科書。在兒童文學的海洋裏,我們卻能找到五花八門的「課件」,放飛孩子的想像,啟動孩子創造的渴望。
喜歡文學的孩子不會是「無感小孩」。兒童文學,尤其小說,讓孩子看到各種各樣的人生,感知世界,同理別人。無可否認,即使已經長大成人,一個人的生活經驗總是有限的,孩子的經歷當然比我們更少了。孩子閱讀文學作品,在緊緊追隨主角腳步的過程裏,發展出間接經驗,預習試煉、預演人生。孩子投入角色的心路歷程,感同身受,設身處地,這是同理心的演練。要是能辨識感受,孩子就有能力審視自己的情感,進而照顧好自己的感受,甚至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要是能看到世間的光明和美麗,萬物有情,孩子會憧憬將來,嚮往美好。要是能換位思考,孩子就能體察別人的處境和需要,學會真誠地顧念身邊的人。能了解自己,使孩子有自信心;能認識世界,使孩子有安全感;能明白愛和關懷,使孩子有幸福感。
觀念的建立不能強行灌輸,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師長手把手教導就能夠做到的。兒童文學輔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朝美與善的方向漸漸茁壯,這些都是小時候積累的心靈存款,為孩子的成長護航,也會成為日後為他遮風擋雨的保護傘。
兒童文學給孩子的,不是一點點傷春悲秋的情緒,而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審美情趣和文學觸角;不是文字遊戲,雕蟲小技,而是畢生受用的本領──想像、創造和表達的能力;不是高不可攀的學術,而是可觸可感的心靈──是情感的薰陶,是對人的理解,是對世界的感知,是幸福的養份,治癒的力量。有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從小受文學滋養的孩子,就是幸運的孩子。
為孩子提燈,讓他們看見美,再為他們點亮一盞燈,讓孩子從小也接觸到人文氣息。嘉孺子──當我們一路陪伴孩子並肩前行,把燈光照到文學的大門外,鼓勵孩子們輕輕的,把門推開。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