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 韓信軼事最多

漢初三傑之中,要算韓信軼事最多,是話題之王。宋司馬遷說:「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就漢朝之所以能立基立業來說,說韓信士無雙,功高無二,似乎一點也不虛美。

才無所長的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擊退楚霸王項羽,簡而言之:是天時──時勢造英雄(秦勢已衰,改元在即),是地利(項羽將肥沃的四川撥歸劉邦);孔明「隆中對」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益州,今日之四川省晉寧縣東),是人和。劉邦果真有天子命,竟然得漢初三傑──張良、蕭何和韓信這樣強大的班底,為他策謀和衝鋒陷陣。三傑輔漢,智珠成籮,軼事流芳千載。劉邦讚賞張良有「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之才,但張良軼事卻不多,最為人熟知的是力士擊秦,橋上納履。張良,字子房,受封為留侯。他原叫姬良,是韓人,五世為韓相。秦滅韓後,他矢志復仇,傾盡家財,得滄海君之助,覓得一大力士,鑄就120斤重大鐵椎,伺機而動。終於,機會來了。秦始皇29年(西元前218),秦始皇巡經下邳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城東郊),張良與力士擲椎伏擊之,椎一擲──惜誤中副車,秦始皇逃過一劫。秦始皇無道,「在秦張良椎」,「千古有餘情」。此事後人詩詠者不少,如唐李白〈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滄海得壯子,椎秦博浪沙。」宋王安石〈張良〉:「傾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秦帝。」清秋瑾〈感憤〉:「摶沙有願興亡楚,博浪無椎擊暴秦。」清羅兩峯(聘)〈詠始皇〉:「焚書已種阿房火,收鐵猶存博浪椎。」

張良巧遇圯上老人

椎秦失敗,姬良易姓為張,以張良之名,逃脫隱潛,秦兵緝之不得。潛隱時,據記張良嘗步遊下邳(今江蘇邳州)圯上(圯,粵音而,橋也)。一次,在橋上碰到一個老翁(圯上老人,世又稱黃石公),老翁故意折磨他,三次將鞋故意掉落橋下,要張良三次為他穿上,張良照做如儀(一橋三敬履),耐心地為他穿好鞋子。老人家又約他晨早見面,張良兩次遲到,但第三次,終於比老人家早到,圯上老人認為孺子可教也(有決心克服困難),遂以據傳係西周時姜子牙所著之《太公兵法》(即《陰符經》,一說即《六韜》,俱已失軼)贈之,張良日夜研習,乃成兵略奇才。宋蘇東坡說子房受書於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清陳恭尹〈讀秦紀〉)】。但他借題發揮,寫得淋漓盡致,力言成大事之人,必要有勇有謀。他在〈留侯(張良)論〉中,一開始便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清吳偉業過淮陰亦感觸甚深,說「莫想陰符遇黃石,好將鴻寶駐朱顏。」〈過淮陰有感〉──不敢奢想遇到黃石公得到〈陰符經〉,只想以道家修煉書《鴻寶》來修道,好使青春長駐。此是相關語,意涵是:心繫朱元璋之明祚。

三楚亡秦

說得玄一點,秦祚之亡,也應了「三楚亡秦」之讖。陳勝、吳廣訛用已陣亡、而掩飾為生死尚且存疑之楚國名將項燕名義,揭竿起義反秦,自稱楚王,國號張楚,此一楚也(項燕為項羽祖父,兵敗於王翦自殺身殞)。劉邦生於楚國屬土沛縣,任職泗水亭長,為蕭何、樊噲等眾屬擁立為沛公(沛縣縣令)就地起義兵反秦,此二楚也。漢司馬遷《史記 .本紀.項羽本纪.六》所記,為項羽尊為亞父、素居家、好奇計的居鄛人范增(居鄛,今安徽桐城練潭),年70,往說項羽叔父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楚)懷王入秦不反(返),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楚國人南公)曰:「楚雖三戶(三户楚家人),亡秦必楚也(就可以覆滅秦國)。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項梁從其言,在民間覓得楚懷王之孫,擁立之為楚懷王,自號為武信君反秦,此三楚也。

在反秦的大纛下,蠭起的各股義兵勢力,衍演成項羽與劉邦兩大陣形的楚漢相爭。劉邦幸而得張良用智,救他出險,致有日後之稱霸大業。

你有張良計 我有過牆梯

事緣項羽受謀臣項莊策動,於鴻門設宴「款待」劉邦,伺機殺之。席間項莊舞劍,欲借勢擊殺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幸而最危急之時,陪同劉邦赴宴的張良,急中生智,叫守在門口的勇士樊噲入內保護劉邦。劉邦因得以借尿遁,撿回一命。【鴻門,時在咸陽郊外,今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世有諺語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意即你有好計謀,我也有對應之策,誰怕誰?過牆梯即雲梯,相傳是春秋戰國時公輸班(魯班)所造之攻城戰具。有謂過牆梯實係過牆剃(把雲梯推倒器械),意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見招拆招。

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日本人與謝蕪村繪(Wikimedia Commons)
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日本人與謝蕪村繪(Wikimedia Commons)

韓信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劉邦之得成帝業,有道是蕭何功第一。蕭何行事低調,最驚悚的一次,是未告知劉邦而擅自離營,月下追韓信,為劉邦挽回不世將才,捧為大將軍,以弱勝強,終能打敗不可一世、「恨天無柱、恨地無環」的項羽。再來就是擔心韓信桀傲難馴,有問鼎中原野心;若是,則劉邦必敗。因而與邦后呂雉合謀,騙他到(長安)長樂宮(俗以為是未央宮,謂「未央宮困韓信」),殺之於鐘室(懸鐘之室,是謂「鐘室之禍」),並立刻誅殺其三族。故後人有諺說「(韓信一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衍義為是好是懷,都是一人造成的)。不過,蕭何也還念舊情,據說他暗中留了韓信一個兒子,改姓「韋」,令其遠走他鄉保存性命,為韓信留下後裔。劉邦得祚,任蕭何為相,典章制度燦然大備。蕭何死後,曹參繼任為相,都不必花什麼腦筋,凡事照做就準沒錯。世俗因而有「蕭規曹隨」之諺,(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謀),功若泰山,響若坻隤。」另見敘於漢司馬遷之《史記.曹相國世家》)唯往後則添附了負面意涵──凡事只「等因奉此」照辦,不思改進,只怕多做多錯。

一飯之恩

漢初三傑之中,要算韓信軼事最多,是話題之王。宋司馬遷說:「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資治通鑑‧〈漢記〉‧四》)就漢朝之所以能立基立業來說,說韓信士無雙(國士無雙),功高無二,似乎一點也不虛美。從古代史料看到韓信的個人資料不多,據漢司馬遷《史記‧列傳‧淮陰侯列傳》所記,只敘韓信(西元前230-190)是淮陰人(今江蘇淮陰),雖自幼勤習韜略但未見師承,他之略不出世,應是天縱之資【後人點評:言兵(理論)莫過孫武,用兵(實戰)莫過韓信】。韓信身材高大【俗傳韓信手無縛雞之力(元劇〈賺蒯通.第一折〉),恐只屬好事者訛謗】,微時,他卻只是終日遊手好閒,無所事事,連設個攤(商),開間店(賈),攢點蠅頭小利都不會的青少年,只是經常到南昌亭長處蹭飯食,日久令人生厭。母親過世後,他在淮陰城下釣魚,打發時間,乃經常空着肚子。河邊是洗衣婦(漂母)們洗棉絮地方,一位漂母見韓信身軀壯碩一個鬚眉漢,竟然連飯都沒頓好吃,不禁生了憐憫之心,給一點飯他吃,韓信乃得苟存性命。一飯之恩,日後韓信飛騰,以千金酬報。【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種豆南山下,不料碰到天災,種植失收,只好到朋友處雌餐,他深嘆「感子(朋友)漂母意,愧我非韓才(無以為報了)。」(元劇王仲文撰有〈韓信乞食〉)】

圖為韓信願受跨下之辱,日本人歌川國芳繪(Wikimedia Commons)
圖為韓信願受跨下之辱,日本人歌川國芳繪(Wikimedia Commons)

忍辱與算數

韓信身上整天好背着一把長劍,卻從來劍不出鞘與人拚鬥,故經常被一批小混混譏笑他高大衰。一次一個小混混就是看他不順眼,一把他攔住不給他過,故意向他挑釁說想走過去,要不就一劍剌過來(逼他讓路),要不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對他孰視(深思熟慮地即時考量),終於,還是毅然忍一時之氣受胯下之辱,不好勇鬥狠,以期留前鬥後。(難怪宋蘇軾說他:「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壯圖,志吞六合,氣蓋萬夫。」(〈韓信〉)到韓信做了楚王建都下邳,就把那個欺負他的小混混找來,給他做了個中尉。他對下屬解釋,當時殺他沒有意義,他忍一時之辱,才有機會成就今日之大。他於鄉野時,即示人以智捷才華。據說某次有兩村夫要平分簍裏十斤油,每人五斤。不過,兩人都沒有秤(稱)──一個村夫只有一個可裝三斤油之葫蘆,另一個則只有一個可載七斤油之瓦罐。因為容量關係,都想到一定是由簍子,把油分五斤到瓦罐裏去,可是,兩人想來想去,都不知如何做才好。韓信看在眼裏,忍不住插嘴說:「葫蘆歸罐、罐歸簍(六倒葫蘆四倒簍),二人分油回家去。」村夫遂照着去做,把油從簍子、葫蘆、瓦罐倒來倒去,果然,倒了十次之後,最後,葫蘆空着,簍子、瓦罐各載了五斤,兩人心滿意足回家去。(附錄一)

附錄一

這個量式是這樣解的:

一、已知:A. 簍子有油十斤 / B. 空葫蘆可裝油三斤 / C. 空瓦罐可裝油七斤

二、算式:

  1. 簍子將油倒入葫蘆 → 則簍子餘油10-3=7斤 / 葫蘆則有油三斤 / A → C
  2. 葫蘆將油倒入瓦罐 → 則瓦罐有油三斤 / 葫蘆則騰空無油(3-3=0) / C → B
  3. 簍子將油倒入葫蘆 → 則簍子餘油7-3=4斤 / 葫蘆則有油三斤 / A → B
  4. 葫蘆將油倒入瓦罐 → 則瓦罐有油3+3=6斤 / 葫蘆則騰空無油(3-3=0) / B → C
  5. 簍子將油倒入葫蘆 → 則簍子餘油4-3=1斤 / 葫蘆則有油三斤 / A → B
  6. 葫蘆將油倒入瓦罐 → 則瓦罐有油6+1=7斤 / 葫蘆則有餘油兩斤(3-1=2) / B → C / 【瓦罐容量為七斤,故葫蘆只能注入瓦罐油一斤】
  7. 瓦罐將油倒入簍子 → 則簍子有油7+1=8斤 / 瓦罐則騰空無油(3-3=0) / C → A
  8. 葫蘆將油倒入瓦罐 → 則瓦罐有油兩斤 / 葫蘆則騰空無油(2-2=0) / B → C
  9. 簍子將油倒入葫蘆 → 則簍子餘8-3=5斤/ 葫蘆則有油三斤 / A → B / 【葫蘆經轉倒三次】
  10. 葫蘆將油倒入瓦罐 → 則瓦罐有油2+3=5斤 / 葫蘆則騰空無油 / B → C

簡而言之,先將簍子之油,倒入葫蘆,又再將葫蘆之油倒入瓦罐。兩次之後,簍子剩油四斤,瓦罐載有油六斤(葫蘆仍然是空的)。之後,再將簍子之油,再倒三斤入葫蘆,又將葫蘆之油,倒一斤入瓦罐(因瓦罐只能載油七斤)。此時,簍子只剩油一斤(倒了三次,共九斤給葫蘆),葫蘆內有油兩斤(一斤倒了給瓦罐),瓦罐滿罐裝滿了七斤油。之後,把瓦罐之七斤油,倒入簍子(則簍子有油八斤),又把葫蘆兩斤油倒入瓦罐(則瓦罐有油兩斤);最後,將簍子八斤油,倒三斤入葫蘆(則簍子剩油五斤),將葫蘆三斤油全倒入瓦罐,則瓦罐有油五斤。全部瓦罐倒了一次、簍子倒了四次,葫蘆五次。全部量油過程中,簍子、瓦罐是載油量可超過五斤的載具,葫蘆則自始至終都是量具。【用圖畫出,更清楚;0(瓦罐) → 口(簍子) → 凸(葫蘆)】

韓信是話題之王老祖宗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

韓信是話題之王老祖宗

彭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