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香港的生活方式
在欣賞「友誼與融和」展覽之後,不到一個星期,我又來到了畫廊,訪問畫廊的創辦者之一: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
父親是法國外交家,潘雅德在1988年出生於華盛頓,童年時在印度渡過,七歲才回到巴黎生活。
「我很幸運,在外國成長,帶給我很多美好的回憶……」據他親身的體驗,自小在外國生活,可以擴闊視野,還可以跟不同的國籍的人共處,更可了解更多的文化藝術,讓自己的思想更開放。
年少時代已游走各國的潘雅德,大學時在英國念書。他在英國的The University of Bath,攻讀「政治與國際關係」,「Bath是個美麗的地方,我喜歡那邊的環境,也喜歡認識不同文化的朋友。」
2008年,他剛好20歲,當時他還在大學念書,機緣巧合,來到香港實習,首次踏足香港,逗留在港僅僅一星期。「就在那時,我便愛上香港,愛上這個地方的活力、人民和氣氛。」
大學畢業之後,潘雅德就直接來到香港。「我熱愛這個充滿活力、魄力及想像力的都市,最吸引我的,是香港的生活方式。」
對不少外國人來說,香港的生活方式的確別具吸引力,「在這個小島上,東西文化交融並存,這裏有世界上最特別的餐廳,有水清沙幼的海灘,也有美麗的郊野景色。在周末,可以享受城市生活,參加派對,但也可以親炙大自然,亦可以坐船出海,這實在非常特別!」
他曾生活在巴黎,也愛巴黎,但他說:「巴黎跟香港完全不一樣。我喜歡香港,在這個城市,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實現自己理想。我能夠更自由地開展我的生活方式,計劃自己的未來,這對我來說,實在非常重要。」潘雅德在2010年就來到香港,開始發展他的事業。
「我在這個城市逐步成長,我曾犯過不少錯誤,也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我了解到,我想做什麼?應該怎樣去做?我會按步就班,打穩我的基礎,建立我的事業……」今時今日的潘雅德,定居香港已近十年,在香港的經驗和閱歷,讓他逐步實現了他的理想,跟父親一起創辦了這間畫廊。
創建維爾潘家族畫廊
畫廊以家族的姓氏Villepin命名,原因無他,「經過了十年的努力,父親和我創辦了這個畫廊,我們想建立一項能讓自己自豪,而且可代表我們家族的功業,希望將來可以將它傳給我的孩子,這是個長遠的計劃。」潘雅德對藝術感到興趣,還將藝術發展成個人的事業,實在很難得。頓了一頓,他又接着說:「維爾潘不單止是名字,這也是一份保證,我們要尊敬這個名字,也要全力以赴。」
他坦言,Villepin的定位,是一間「為收藏家而創立的畫廊」。這兩年,藝術市場掀起過一股「趙無極熱」,拍賣紀錄連番刷新,足見收藏家對趙無極作品的熱愛有增無減。
談起新畫廊,潘雅德滔滔不絕:「作為收藏家,我們與藝術家交往密切,而畫廊的發展方向,也會與收藏家保持緊密的關係。我們看待藝術,側重的不是投機和市場取向,而是觀賞畫作,或與藝術家交談時,所感受到的,既富創造性而又深刻的情感聯繫。」
生長於政藝世家的潘雅德,其父親多米尼克跟隨祖父的足跡,亦從事外交,在2005年,當上法國總理,但他熱愛文藝,喜歡寫詩,也愛收藏藝術品;母親瑪麗羅爾是雕塑家;其姊瑪麗更多才多藝,是畫家,也是演員、模特兒。在這種背景下長大,潘雅德自小跟藝術結緣。
「我喜歡藝術,在藝術中浸淫已久,身邊也有很多藝術家……」從小到大,每逢重要日子的家族聚會,或禮拜天午餐,座上總有不少藝術家朋友。「趙無極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其他藝術家,包括Pierre Soulages、Anselm Kiefer,以及著名的西班牙畫家Miquel Barceló……」所謂往來無白丁,潘雅德逐一道來,個個都赫赫有名。
「我聆聽他們的分享、他們的故事,甚至跟他們討論藝術。」在成長期間,潘雅德一直與這羣出色的藝術家交流互動,甚至有機會走進他們的畫室,觀察他們的創作過程,了解他們的創作動機,學懂了藝術是什麼,也煉成了鑑賞藝術的慧眼。
「藝術既是成果,也是快樂,更是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帶來精神、心靈上的滿足,在不同的文化中搭建起一道橋樑。藉着藝術作品,可以跟別人分享……」他認為,藝術足以讓我們了解如何生活得更好。
家族與趙無極的友誼
「認識趙無極時,我大概10歲吧!」小時候的潘雅德,父母與趙無極的感情甚為深厚,無論在鄉郊別墅度假,還是每年的生日派對,趙無極也會出席。18歲那年,他生日時,趙無極給他送上一幅水彩畫,作為禮物,在畫背還寫上「給我的朋友阿瑟,無極。」(”For Arthur, My Friend, Wou-Ki.”)說起往事,他禁不住咧嘴而笑,也許是當天收到畫作時的欣喜,突然湧上心頭。
趙無極與他們一家的深厚友誼,已毋庸置疑。潘雅德期待藉着這個展覽,與其他藝術愛好者,分享「如何去認識趙無極,如何去閱讀他的繪畫語言。」
「藝術作品美麗的地方,在於它反映了藝術家的個人故事,而他的故事亦有其普遍性。」在作品中,藝術家不只描述他的個人生活,還描繪了這個現實的世界,他不只寫出了問題,也道出答案,他能夠幫助我們變成更好的人,所以藝術有其永恆價值。
「現時,全世界的民族主義都跑出來了,四周充滿矛盾,可是趙無極的畫,卻反映了『和諧』,充滿着熱誠和生命力。他不會逃避矛盾,畫作存在矛盾、痛苦和悲傷,也呈現出黑暗面,但創作時,他永遠向前看,而且展示出希望。」縱使世界多麼悲傷,多麼痛苦,但趙無極在他的作品中,總不斷探索出路。
潘雅德強調,「趙無極平易近人,慷慨、溫柔,且擁有赤子之心。你看看,他的水墨畫、他的油畫……他非常真誠,永遠不會弄虛作假。也許,我認識他的緣故,我希望是他的朋友,想跟他一起生活,多於收集他的藝術品。」趙無極將他的一生,反映在他創作的繪畫裏,每天躲在自己的藝術工作室內,不斷地畫、畫、畫,近乎瘋狂地長時間創作。
展覽題為「友誼與融和」,是希望「藉着這個展覽展示的藝術品,反映藝術家和我們之間親密的友誼。」眾多的展品,滿載着維爾潘家族和趙無極多年的深厚情誼,也顯示了趙無極作品中「融和共存」的特質。
「於我來說,友誼很重要,身為藝術家,友誼對趙無極來說,也非常重要,他一直將他的朋友,視作生命的一部分,經常與身邊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互相交流分享。」友誼的基礎,在於心靈的相通,貫穿趙無極的工作和生活,莫過於友誼。
趙無極偉大之處,不單止在於其刻苦用功,而是他懂得兼容共融之道。「他融和形象與抽象;也融和東西方文化,並在傳統中找到互相映襯的平衡……」潘雅德侃侃而談,道出趙無極的作品是「友誼與融和」的象徵。
趙無極雖已離世,潘雅德只能從回憶中追溯他的身影,他說:「他的畫作永存於世,藝術蘊藏鮮活的感情,可以繼續發揮其感染力。我懷念趙無極,他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依然相信今天的香港
眼前的香港境況紛亂,加上疫症的蔓延,潘雅德說:「我依然相信香港。」
十年前,他毅然來到香港定居,時至今日,他依然相信香港,沒有任何疑慮。
他喜歡香港,是因為它的文化氛圍。「我覺得,在香港仍然有一股強而有力的活力在流動,它能化解任何危機。危機永遠存在,矛盾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可以令你變得更強。」他繼而指出,歷史不斷在轉變,但藝術精神卻永存,就像趙無極所繪的《山巒》一樣,山勢峻峭,氣韻自然流動,你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
「香港永遠不會被新加坡、上海取代,它仍然保持強而有力的優勢。」他充滿信心地說。
潘雅德的老家雖然在巴黎,但現時他已視香港為家,「無論香港發生什麼事,我都會留在這裏。在香港,我幾經艱辛,才為自己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我絕不會放棄!」
「生命就是如此,一定要盡力而為,才能獲取得你應得的,別把一切視作理所當然。」他斷言。
潘雅德預告,Villepin畫廊下一個展覽將於10月舉辦,展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二批巴黎畫派」的作品,並探索這些來自各國、齊集巴黎的藝術家之間的連結,也透過他們的藝術作品,探索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樑。
「無論如何,日子難過也好,快樂也好,我會面對香港的一切。」他堅信,藝術與文化,可以改變人心及社會現狀。
延伸閱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