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教授論歷史知識一分為四,謂之儒、學、文、筆。所以說一個人文筆好,也算是了解歷史的一部分。怎麼解釋呢?
儒是歷史一部分。儒家經典,王陽明首言六經皆史,而春秋更是孔子所作的第一部歷史書,然後才有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能成儒,算是不錯,儒之後,研究子史,能夠知道歷史上事件的發生。
能夠死背,但不能通其理由的,謂之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學者,歷史未讀透。筆者著《讀史論曉事》,就是要通其理,否則世界上可以多謬論。中美相交,就有脫鈎論、報復論、報應論、索賠論,不一而足,都是不曉事之理而己。以歷史來看,儒勝於學。
中國歷史上的寶貴遺產
其三是文。古來詩詞歌賦就是文,其中都是歷史。今日流行曲、報刊專欄,謂之小文,其中不乏記錄社會動態、人類生活、飲食男女,亦是歷史一部分。由屈原、韓愈、柳宗元、唐宋八大家,都是文的專家,亦稱文人。
文以載道,到現代則以輕鬆才有讀者,令讀者度過美好時光,才有市場。太嚴肅只能藏之倉庫,以待見光一日。
其四是筆,是政論文章。古代是奏章,是寫給皇帝看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寶貴遺產,當然也有民間自發的萬言書,由宋代王安石到清代康有為,都優為之。
不過今人讀歷史,已讀不到這部分,因為最少要到大學生的專科才有。所以喜歡讀歷史的人,要知道在讀「儒者」、「學者」、「文人」或「筆者」的書。隨自己興趣,慢慢研究,也可窮其一生,哪會沉悶。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