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中西:抒情抽象畫家趙無極
趙無極(1920-2013)原籍江蘇,1920年生於北京,出身書香門第,父為銀行家和藝術收藏家,家境富裕。5歲跟隨祖父學習書法,背誦唐詩宋詞,自幼愛繪畫。在江蘇南通完成小學和初中教育後,15歲時,入讀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習藝六年,學習素描、油畫、傳統中國繪畫及書法理論,受留法畫家吳大羽,林風眠等老師的薰陶甚深。1941年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同年與謝景蘭在香港結婚。
其後,藉着藝術品的明信片,以及一些外國雜誌期刊,趙無極認識了塞尚(Paul Cézanne)、馬蒂斯(Matisse)、莫迪里亞尼(Modigliani)和畢卡索(Picasso)等作品,學習他們的技巧,他「將大師的風格轉移到自己的作品裏去,並偶爾加入了夏加爾式的想像和野獸派的強烈色彩。」
1948年,趙無極與妻子乘船遠赴法國。定居法國後一年,他在德若伯工作室製作石版畫,把石版視為宣紙,以類近水墨畫的作畫方式創作了8幅作品,各印了20多版,得到詩人亨利‧米修的欣賞,米修更為趙無極的畫配了8首詩,並結集出版。米修的肯定,讓他認識到「以文學、藝術來描寫內在世界比描述外在世界更為重要,使他更加關心中國文化裏詩和畫的關係,以及中國山水畫裏『大自然』所藴含的精神意義。」
1951年,他到瑞士旅行,受保羅克利(Paul Klee)作品的啟發,創造出一系列的符號世界,作品中類似甲骨文或鐘鼎文的抽象符號,浮動於虛無的空間和斑爛變幻的色彩之中,其繪畫由具象轉入抽象。1957年,與髮妻離異後,趙無極曾寓居美國紐約一段日子,受到富表現性的畫法所影響,「以書法指意流露個人情感」,其抒情抽象的藝術風格,與美國的抽象畫風截然不同。
自1958年開始,趙無極的作品只以日期作為標題。創作時,「使油彩在畫布上宛如中國水墨般渲染流動,製造出微妙多姿的色彩變化。他的畫作援引了中國山水畫的布局陣勢,以虛與實的空間互置,營造出無垠的宇宙,任由觀眾想像奔馳。作品氣勢磅礴,在巨碩的形態中輔以細節的描寫,且兼備北宋山水畫描寫高山巨川的氣魄。」
趙無極歷盡西方藝術的不同影響,卻從未中斷與東方的聯繫,曾自言:「所有人均受一套文化傳統影響,而我則受兩套文化傳統制約。」他又說過:「隨着我思想的深入,我逐漸重新發現了中國。」並指出「啟發我回歸本源的,是巴黎。」其好友貝聿銘則稱之為「受中國美感激發的西方傳統畫家。」
趙無極與香港的淵源甚深,曾於1958年2月至6月間,任教於新亞書院藝術系*,而新亞書院亦於6月6日至8日在新亞科學館舉辦「趙無極教授油畫展」。同時,他在香港邂逅了陳美琴。兩人婚後,生活對他來說,又充滿希望,他在自傳中說:「我的畫是浪漫的,它給我帶來極大的快樂,而最大的快樂,是作品本身。」
1972年3月,第二任妻子的逝世,對他的打擊很大。經過了長時間的沉澱,他將內心哀傷和困擾,化作創作的泉源。一年後,他遇上弗郎素瓦(Françoise Marquet),兩人於1977年共偕連理,開展了另一段的婚姻生活,為他帶來自信和平靜。
多年後,趙無極的大型回顧展「無極意象」於1996年,在香港藝術館舉行。展覽共展出油畫78幀,觀眾可以透過他的作品,認識他在不同階段的風格演變,理解他如何邁向抽象之路。正如當時的館長曾柱昭所言,展覽「讓香港觀眾回顧這位中國畫家如何在藝術領域中開拓新境界,並擷取中國藝術的精髓,將具象藝術發展成抽象藝術的過程。」觀眾神遊其中,可以窺見中國文化與西方藝術交匯融合而產生的光芒。
趙無極自創一格的畫風,奠定了他在藝壇的地位。他打開了前所未有的領域,貫穿中國精神及西方藝術傳統,被稱為「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新亞書院藝術系成立於1957年,初名「藝術專修科」,原是新亞書院於農圃道時代創設的兩年制藝術課程,後於1959年發展為四年制本科課程。
無極之美:「友誼與融和」展覽
5月下旬的一個下午,微雨中,沿着石板路,我打着傘,匆匆走到荷李活道。不遠處,Villepin畫廊在望,推門而進,工作人員趙小姐迎上來。新亞藝術系的徐師兄,早在一周前,已致電畫廊預約。有機會跟高美慶老師,以及藝術系的校友一起參觀趙無極展覽,可說是適逢其會。
這間畫廊,由前法國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Dominique de Villepin)及其子潘雅德(Arthur de Villepin)共同創辦,畫廊便是以他們的姓氏命名。
這間樓高三層,佔地近3000平方尺的大畫廊,於3月開幕。第一個大型展覽,就是「趙無極:友誼與融和」(Zao Wou-Ki: Friendship & Reconciliation)。今年,剛好是趙無極誕生100周年,以展覽紀念他,實在饒有意義。
踏進畫廊,迎面而來的是一幅大油畫《微綠撫橙》(11.06.2005),是他晚年的作品,金黃色的背景前,有着我們熟悉的蘆葦和鳥兒,綠色、橙色的色彩,洋溢着歡愉的氣氛,教人眼前一亮。
隨後,映入眼簾的,是畫於早年的《無題(葬禮)》(1948年),氣氛卻截然不同。在這幅作品中,光禿禿的樹林中,葬禮正在進行,漆黑的馬車背後,左下方仿似有人帶着一個小小的人兒在走動,似向早夭的孩子致哀……愁雲慘霧躍然紙上,淒清的冷色調中,洋溢着神秘感,猶如在告訴我們一個故事,像冬日的微風撲面而來,令人不寒而慄。
轉過頭來,對面的牆壁上,掛着兩幅早期的無題之作。其中一幅是《無題(1948年7月)》,前方綻放的是由淺及深的橙色長梗花束,上方盤旋着歌唱的小鳥,顯得生機勃勃。另一則是同期的作品《無題(聖心大教堂)》,教堂陰沉的穹頂在遠方,前方則聳立着一棵光禿禿的大樹,藉着湛藍的白色和珍珠灰色,展現冬日夕陽下的天空。
游目四顧,眼前是一幅大型的油畫《22.11.2002-10.12.2003》,作品描繪山間景色,在雲煙霧靄中,山巒雄偉地屹立在寧靜的天空中,畫面呈現重重山巒中層疊的光線,這好比中國版的《聖維克多山》(Sainte Victoire Mountain),是趙無極對塞尚的全新致意。他曾說過:「我學畢卡索的素描,我仰慕莫迪里亞尼、雷諾瓦和馬蒂斯,但是塞尚幫助我尋找到自我……因為我學會了用自己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
旁邊一幅,是風格迥異的《25.03.2004》,整幅畫光芒四射,「上蒼以紅色漩渦刺進水底,畫作散發光束,從中心向外噴發飛舞的火花,儼如被白色條紋所籠罩,向畫框衝擊,並隨時直撲向觀看者。」Dominique描述畫中無處不在的衝擊波,以及深色裂紋,還有彷似已定格的一縷紫色,「如特寫鏡頭般展現簡單的歡樂,好比爆竹在農曆新年的冬日晴空中綻放。」
拐一個彎,走進畫廊的角落,窗外的自然光透進來,在木樓梯前方,壁上有一幅水墨畫《無題》(1986年),水墨創作,一直是趙無極藝術人生裡不可或缺的一塊,東方筆墨,深植心中。黑白的筆墨意趣,揮灑自然。
另一邊的牆壁上掛着三幅水彩作品,靠右的一幀,背後有一段故事,話說1998年5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訪問法國期間,趙無極為國宴晚餐的Menu封面畫了一幅作品,原作就在眼前;中間的一幀《無題》(2006年),描出藍白紅三色,法國國旗上的顏色,代表自由平等博愛;靠左的一幀是小型水彩畫《無題》(1950年),畫家以黑色、灰色、綠色、藍色等色彩,寥寥數筆下營造出一種氛圍,揭示冬日的蕭颯冷清。
沿着典雅彎曲的木樓梯,拾級而上,牆上掛着一系列照片,展示趙無極的生平,亦突顯出他和維爾潘(Villepin)家族的密切關係。其中一張是1948年2月26日趙無極與夫人,從上海啟程前往法國,全家到碼頭送行的合照,頗具歷史意義;還有趙無極分別跟Dominique、小時候的Arthur之合照。
步上二樓,牆上掛着他三幅水墨畫,如《無題》(2005年);還有他的水彩畫,從左至右,分別是《無題(騎兵莊園)》(2008年)、《無題(高廸尼)》(2007年)和《無題(魁北克)》(2005年)。
地上的几桌上,擺放着幾本珍貴的畫冊,裝禎設計非常考究,其中有一本售價高昂得令人咋舌,畫冊內有趙無極的水墨畫作,亦包括畫廊主人多米尼克的詩作,一首詩配一幅畫,詩歌和畫作,自有其可觀性,亦標示出他們之間的友誼。
再往上走,踏入畫廊最高的一層,目之所及,油畫《07.05.2002》的中央部分,黑色的巨大煙柱,在黑色的地平線上噴薄而出,這幅畫繪美國紐約911事件發生之後,恐怖襲擊仿如重現眼前。
另一邊的牆上,是一幅直向的油畫《10.05.1962》,「浸淫在深淺赭色的交替中席捲了大片空間,地平線為一條巨大的黑白條紋所封閉,閃電擊中並砍下光滑的表面」,「畫中的顏色,足以讓我們聯想起畫家生涯中的關鍵時刻……畫布即將撕裂。那些年,趙無極總是試圖更進一步,探索他力求表達的原始力量起源的奧秘。」Dominique對於老朋友的作品,作出如此的詮釋。
此外,還有幾幅創作於不同時期的石板畫。作品的色彩,以東方色素為主,如中國紅、藏青、石綠等,而黑、白、金的色調也很獨特。
展廳中最矚目的,首推三聯畫《23.10.2003》(向弗郎素瓦致意)。這幅作品是畫家的第三任妻子弗郎素瓦借出的私人珍藏,畫中瀰漫着和平喜悅的氣氛,反映出趙無極對生命或愛的憧憬。帶有深黑紫色的粉紅及紅色條紋,佔據了大部分畫面,洋溢着感情的色彩,猶如一闋歌頌生命的樂章。
作品旁邊豎立着另一油畫《03.06.70》,在精緻的線條與和陰影中,黑灰藍白赭等顏色微妙轉變。他作畫時,正飽受妻子陳美琴病情的煎熬,正是他經歷人生苦楚的時期。
也許,這是策展者的悉心安排,通過強烈的對比,突出其生命歷程中的轉變。
就在這層的展廳中,旁邊還有一個私人藏品室,內有畫家早期的作品,例如水彩畫、素描,還有繪於紙上的畫作(《無題,1950年),黑藍紅三色,構圖有點像他畫於同一年的水彩畫……最特別的,要數他送給Arthur 18歲時的生日禮物,一幅令人難忘的水彩畫。
在「友誼與融和」展覽中,展出的作品,全是Villepin家族的收藏品,有油畫、水墨畫、水彩畫,以至石板畫,創作時間橫跨194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由早期富有詩意的具象風格,發展到後期發人深思的抽象畫風。
趙無極在每個階段的不同創作,都有着演進蛻變。透過這次展覽,正好讓觀眾欣賞他的作品,從而認識趙無極,感受他獨特的藝術語言,進而領略他──如何內化自己因環境、人事的無常帶來的衝擊,在畫布上揮灑地表現無極之美。
延伸閱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