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昭唱的歌(時與張無忌困於光明頂地洞):
「世情推物理,人生貴適意。想人間造物搬興廢,吉藏凶,凶藏吉。
富貴那能長富貴?日盈昃,月滿虧蝕。地下東南,天高西北,天地尚無完體。
展放愁眉,休爭閒氣。今日容顏,老於昨日。古往今來,盡須如此,管他賢的愚的,貧的和富的。
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歲光陰,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虛雲老和尚:「每每藉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
風流人物流逝,唯其風度不渝
世事無常,所掌握的,唯當下此心;當下隨緣發願行事,心安理得,管他因果,也管不了因果。
位居黃霑「數風流人物」榜首的何鴻燊先生走了,黃老霑也走了,寫風流、說風流,多少風流人物終隨風流逝,但他們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度」卻仍在,讓我們在此時此刻把玩思考。我與黃霑數面一飯之緣,也曾手寫短函來往,其字工整認真,實在出人意外。至於賭王我也曾在他當主席的董事會做過四年秘書。當時我年方28,剛由官場轉入商場,看何先生如何主持一個30多位董事的董事會,且全是本地名人巨賈(包括鄭裕彤先生、楊志雲先生、黃老吉先生等),我獲益良多。深覺所謂官場商場也者,皆只是人性匯集之場。至今40年商場闖蕩,觀摩世情,用心着眼的,仍是場中人物的心與行 ── 內在的用心,外在的行為;至於學問功夫,也偏重「人學」,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便是人性大全,「人學」的經典。
在下所見,各部小說的情節結構雖皆離不開因果因緣願業的網羅,但䇄立網羅之中而不為網羅糾纏的,卻是守得住自己的獨立的個人,這個「守得住」便是金庸神功的無上心法,這才是真正的「內功」。不管因果如何,也不管置身何地,如何做人,或守孤城、或掌門派、或走遠方、或闖蕩江湖、或放浪形骸、或萬人如海一身藏、或獨釣寒江絕交遊,只要「守得住」自己,便是成得了一個完整人格,無愧天地,無憾此生。世事無常,我心有常,守此有常之心,步過無常的江湖,便是金庸人物的總寫照。他們的武功,便是他們人格的「道成肉身」,是他們的生命風格和氣象,等如畫家的畫、書法家的字、詩人的詩、音樂家的曲、歌唱家的歌、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著作、企業家的企業 …… 皆其人格的呈現於世,他們內心的「度」便是他們行事為人的「度」。一時的成敗榮辱皆閒事,只在乎曾經做過一些「守得住自己、對得住他人」的事,便是進退有度 ── 有度便是道。這個道理,易見於學者和藝術家,但亦可見於事功的企業家、政治家(當然不是奸商和政客),如褚時健、王石、任正非、孫中山、鄧小平、邱吉爾等,其行事為人處世的度,其所持守的道,皆可玩味再三,金庸人物亦然。
持守風度,植根中華
金庸人物是中華文化的。他們的「度」植根於中華文化的「道」,他們的生平也因而是中華文化的「文化符號」、「文化象徵」,而他們的武功則是符號的符號、象徵的象徵,既呈現了他們的人格,也具像了中華文化的內涵。郭靖的「降龍十八掌」來自《易經》,而郭靖雖於蒙古長大,但他表徵的,卻是儒家的道理。至於同用「降龍十八掌」的蕭鋒,即是草莽江湖的幫會文化的具現者,但本質仍是廣義或原始的儒家文化,亦即中國社會文化的基調,另外兩個基調便是道家和佛家。簡而言之,儒道佛的融合,便是中華文化,小至日常生活,大至保家衛國,深沉至立心立命,平常的飲食男女,皆離不開這三條文化基因。
回到金庸人物的武功。
「降龍十八掌」是儒家,「獨孤九劍」則是道家,用此九劍的風清揚、令狐沖及楊過,皆六朝人物的心靈面貌及舉止言行,令狐沖的行雲流水故之然上應莊子的庖丁解牛,楊過的玄鐵重劍則與老子的大巧若拙相呼應,而他受神雕啟發,悟道於大自然的瀑布之下、海濤之中,則更是「道法自然」了(我中學時代也是這樣鍛煉的) 。神雕的神態及重劍之揮舞,則活脫是八大山人的丹青和書法,而八大山人和阮籍的「白眼」,不也是楊過「顧彼豚犬諸兒安足伍」的孤傲嗎?至於楊過的斷臂、且是右臂,則有點佛家的味道了 ── 禪宗二祖慧可的斷臂求法,他的師父便是禪宗達摩祖師,少林的開山祖。蕭鋒也是少林子弟,他以蒼生為念,想必源自佛法慈悲,作菩薩行。「天龍八部」可作佛學參考佐讀。
張無忌的武功又如何呢?
他或許是金庸人物之中武功最強的,也極之中華文化的。小張的武功乃內家功夫 ── 「九陽神功」及「太極」,至於旁及的「乾坤大挪移」,則主要是「運勁使力的極妙法門,根本之理在於發揮個人本身所蓄之潛力」以及運用「九陽神功」之能量,便能「『千斤撥四兩』,以近乎千斤的浩浩內力,去撥動對手小小的勁力,似乎是『殺雞用牛刀』,但正因用的是『牛刀』,殺此雞便輕而易舉了。」所以,這「乾坤大挪移」是輔助「九陽神功」發出牛刀之力,此外,也配合「太極」的借力打力,是輔助的。
至於小張後來習得的「聖火令」古波斯武術則是「立心不正」的武術,其創術者「山中老人」乃一殺人如麻的大盜,小張便因用力施展而漸入魔道,亦即狠毒殺心,幸得悟佛悔改的金毛獅王謝遜及時誦唸《金剛經》喝醒,斷然放下,復歸仁心。
止戈修心為武
就我大半生修武體會,武術之本,是「活人劍」而不是「殺人刀」,亦即求生、善生、衛生之道,於己修養身心,對外是伏妖降魔;其修養身心之道實與儒道佛之修心養性、道通天人無異,可證之於王陽明的「心學」。而修心之要,則是儒家之「仁」,道家之「善」及佛家之「慈悲」,持此心修習的一身武術,應用之於懲惡衛生,但也應以「降伏」為念,不以殺傷是尚;即遇人來襲,也當先求「化而解之」Neutralize,然後「伏而降之」Subdue ,而不是心懷狠毒地「傷而殺之」。 形意及八極的名家任友軍說得好:「練武功,尤其是內家,講究溫文爾雅,練拳不溫不火,別說功夫,先說個『意正』。打拳,內家最忌諱在拳裏練出狠意、練出虐氣,那就走偏了。」
我的習武生涯是13歲在霍元甲創的「精武體育會」開始的,雖自小便由家父口中聽到很多黃飛鴻和林世榮的佚事(家父與林世榮公子林祖是聖約瑟中學的同學),他也有告訴我兄弟二人北方武壇的人物事蹟:形意、 八卦、中央國術館、精武體育會,因家祖在西北生活了三十年。精武體育會的會訓至今記憶猶新的,是以下兩句:「武乃止戈,母持力勁;業精於勤,必有所成」。這個「止戈」之心,便是「內守中和,外止欺凌」;至於「母持力勁」則也有兩重意思 ── 不持力欺人,不妄用拙力。不妄用拙力,則是武術的關鍵心法,尤其是內家功夫,更是講求「歛神鬆身,用意不用力,意到身到、氣動勁發」,氣是身體內蘊的能量Energy,而勁則是內蘊能量產生的客觀結果Force,若風吹過林,雖不見其形,而樹搖葉動也。
不少人誤以為「道法自然」的內功是緩慢柔軟的體操,這是誤解。慢而一氣呵成,意氣不斷、前後呼應是練功儲勁,比快更難;至於柔軟,則是柔而不軟,鬆而不懈。內家拳發動起來,實在是雄渾剛健的。長風長谷,波濤洶湧不也是自然嗎?又何其雄渾壯勁呢!金庸形容「九陽神功」為「雄強無比 ……汨汨然,綿綿然,其勢無止無歇、無窮無盡」, 形容「太極」為「用意不用力,太極圓轉、無使斷絕。當得機得勢,令對手期根自斷。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都不是小說家言,皆言中有物,合乎節拍的。內家大師孫祿堂先生便強調「太極一氣」,靜則「一氣渾然」,動則「一氣流行,分合上下」,他融合形意、八卦及太極為一孫氏系統,貫串三家的便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的「中和」,他說「所以拳術一道,首重中和」。
剛健弘毅,長青適時
孫祿堂、霍元甲都是極之「打得」之人,但他們的「勇武」皆為本於中華文化的「仁義」道理的「大勇大武」,非匹夫血氣的勇武可比也。
中華文化是必須復興的,其剛柔互濟,剛健弘毅之精神,豈會過時,不但長青,更適時要。梁啟超寫的「中國之武士道」吾人應該深讀再三的。
「天龍八部」的無名老僧令我想起民初的虛雲和尚,最後借此文章之便,抄錄一段關於虛云和尚的文字以明志:
「八年抗戰,民不聊生,國難當頭,他率僧眾,節衣縮食,援救黎民。時有弟子請他赴美,虛雲正色道: 『社會動盪,人民更需慰藉,我的使命在中國。』」〈錄自馬明博的《心中自開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