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結束七十年後的今天,回看當日由美國、英國、日本和澳洲等國拍攝的歷史新聞圖片,細看香港戰前和戰後罕見的照片和報道,溫故知新,更可增強了解時局的變化和未來的動向。
(封面圖片:兵臨城下:日本自1940年攻陷廣東後,派軍封鎖香港邊境。圖示由日軍38師團(南方派遣隊)拍攝於1940年8月底,從深圳看已被切斷了的九廣鐵路段羅湖邊境。對岸關卡是香港境,防守只是以印度籍和外籍警隊站崗,看來香港政府抗日戰爭初期,沒有着重以邊境防衛為首要目標。(圖片提供:日本南方派遣隊相片冊))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周年,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因政治形勢,中國官方今年特別安排隆重慶祝活動,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顯示最新軍事力量。香港政府亦跟隨國家編定9月3日為公眾假期,除了一部分政治立場有不同見解的香港人外,相信絕大部分香港人一定歡迎多一天假期。最煩惱反而是學生家長,學校放了長長的暑假後,上課不到兩天又放假了,在安排上課學習上,總會有點被打亂的感覺。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至於二戰勝利的日期,中國與歐洲各地不同;歐洲以盟軍攻入德國本土,德軍投降後的5月8日定為歐洲二戰勝利紀念日。中國舊民國政府原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8月15日作抗日戰爭勝利日,其後改以東京灣美國軍艦密蘇里號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為依據,原因是中、美、英、蘇、法等九國代表相繼簽字,公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日,故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便一拼改為9月3日。
至於香港的情況,原以日本宣告投降後,英軍太平洋艦隊立即前往香港,並於8月底由夏殼海軍上將從日本手上接收香港,並定8月30日為重光紀念日 Liberation Day,代表重新光復香港。最有趣是英國人以重新得到香港的管治為紀念日,並沒有像中國政府標榜戰勝日本。以英國的立場,在二戰時,英國失去香港,是戰敗於日軍。但重新取回香港,並不是英軍在戰場上戰勝日軍,而是整體日本投降於盟軍。嚴格上,英國只是日本投降後接收香港,故重光紀念的意義更加貼近實情。但是香港回歸後,政治上依附中國政府的重新界定,以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回顧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序幕於不同地區和時間,但都是完結於同一年。日本有計劃入侵中國領土揭幕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中國滿州地區被日本侵佔,直到1937年的「七七事變」,國際上仍只算作中日戰爭,不能列作世界大戰。至於歐洲的戰事始於德國進軍鄰國,直到入侵波蘭,英法兩國於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才將戰爭抗大到整個歐洲。而當中國與國之間的同盟和中立條約,使整個戰爭格局曾經出現不同時期,不同變化的情況。串連歐亞兩個主要戰場,而最終成為世界大戰的主導者,正是亞洲的新興強國日本。日本於1941年12月開始進侵亞洲太平洋地區,觸動殖民地宗主國。同時,日本更進一步,先發制人偷襲美國珍珠港,使美國、英國、澳洲和其他盟國正式對日本宣戰,世界大戰的格局才正式形成。
歷史圖片回顧
盟軍對抗軸心國的戰爭亦集中歐洲的德國和亞洲的日本。歐洲地區戰爭結束於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而亞洲戰場是遲了三個月,直到日本的的廣島和長崎給美國原子彈轟炸後,日本於8月15日投降才完結。並於9月2日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日本投降書》,才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戰爭結束七十年後的今天,回看當日由美國、英國、日本和澳洲等國拍攝的歷史新聞圖片,細看香港戰前和戰後罕見的照片和報道,溫故知新,更可增強了解時局的變化和未來的動向。
香港攻防只是象徵式
從日本侵華的開始,它的軍事實力早已超越英國,追趕蘇聯,只在美國之後,它的海陸軍訓練和裝備已達先進國家的水平,在軍事科技開發上不會落後於德國。中國當年落後的軍備,日本軍閥早已看在眼裏,整個中國和亞洲早已是日本的囊中物。在中日戰爭初期,日軍在中國領土的節節勝利,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早已將上海的外國租界和香港殖民地列入其戰爭版圖內。故1940年整個廣東省淪陷後,香港其實已立於危城之下,與日本一戰是早晚的事情。至於香港的攻防戰,英日雙方早已知道香港地理上是不能防守的。
再從進攻香港日軍的指揮架構看,以第23軍司令官酒井隆為首,參謀長栗林忠道為副。第38師團由佐野忠義師團長任指揮,進攻香港主要由三個步兵聯隊組成,包括第228、229和230聯隊,其中有砲兵團、工兵聯隊及若干後勤部隊。還沒計算日本空軍的支援,日本進攻香港陸軍人數總共約29,120人。相對上,香港防衛駐港英國陸軍有六營正規步兵5,287人、四團正規砲兵2,811人、香港防衛軍1,378人、香港華人軍團51人、後勤部隊1,190人、連同印度和加拿大增援部隊,共計約10,717人。在兵力和配備上,日軍已超越香港守軍一倍以上,英政府的原意是明知香港不能守,仍作抵抗,是政治姿態上表示英國不會輕易不戰而降。不出所料,不論英軍如何努力奮戰,香港攻防戰只打了18日,於1941年聖誕日向日軍投降。
二戰的結束,也代表盟軍的勝利,而歷史往往是勝利者編寫的。當香港仍是英國殖民地的年代,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多以英國資料和立場編寫。不少同一歷史事件,在香港回歸後,浮現不少新的檔案資料,政治立場和主線已顧及其他因素,作多角度分析,對歷史事件背後的故事,作重新解讀。這也是歷史有趣之處,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其中的分別,只是在不同時間,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件作出解讀。香港回歸前的「重光紀念日」變了回歸後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一點也不值得奇怪和討論。若以這種心態去了解日本為何在二戰問題上死不道歉和反省,其實也不太難明白日本人從前和現在的立場。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