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別人不一樣 很需要勇氣

我跟朋友說,許多有成就的人,小時候都跟別人不一樣,都被排斥過。因為他們不屬於任何團體,所以能從外人角度看事情,敢打破成規和框架,看到新的一面。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認知再評估」(cognitive reappraisal),即對一個不幸突發事件,若能跳出舊框架,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它時,常會帶來較好結局,成語「塞翁失馬」即為一例。

這次新冠病毒在全球造成巨大災情,美國總統特朗普很不道德的把病毒怪到東方人身上,使我朋友的孩子在美國學校裏飽受排擠和霸凌。幸好後來學校停課,他得以喘一口氣。朋友利用居家檢疫機會,跟她兒子長談,才知道他在學校中被同學稱為nerd、weirdo。他們住的南方小鎮沒有什麼東方人,他兒子沒有朋友,也打不進主流的小圈圈,她問該怎麼辦?

其實沒有關係,最近有個實驗發現這些被主流排斥的孩子,創造力比較好,因為他們不受傳統框架的束縳。

這個實驗是先用紙筆測驗區分出主流和非主流(在學校沒什麼朋友,不屬於兄弟會或姐妹會)的二組大學生,請他們做二個作業:第一個是聯想力測驗(Remote Association Test, RAT),即給他們三個字,如fish、mine、rush要他們想出有哪一個字與這三個字都有關係,答案是gold,因為gold fish(金魚)、gold mine(金礦)、gold rush(淘金)。這個測驗跟創造力有很高的相關。第二個作業是請他們畫一個他們心目中的外星人。結果發現非主流的在二個作業上都表現的比較好,尤其在畫圖上。主流畫的是像電視上的外星人,非主流則不是,他們的想像力豐富很多。

我跟朋友說,許多有成就的人,小時候都跟別人不一樣,都被排斥過。因為他們不屬於任何團體,所以能從外人角度看事情,敢打破成規和框架,看到新的一面。

跟別人不一樣,其實很需要勇氣。五十年代有個很有名實驗:請大學生來實驗室做視覺判斷,從三條線中找到一條跟目標一樣長的線。這是一個很容易的作業,但是實驗的安排是六人一組中,有五個人是研究生假扮的,只有一個人是真正受試者。這五個人都故意給出錯的答案,這時受試者會對自己失去信心,跟隨着別人走。

有趣的是,假如實驗者安排一個假的受試者選了正確答案(比如說B),這時,真正的受試者對自己的信心就大增,有80%的人敢說是B。在另一個情境實驗中,四個假的都選A,而有一個假的選了C,雖然C是不對的答案,但是這時,真正的受試者也敢說B了。也就是說,只要有人敢跟主流不一樣,其他的人就有勇氣講出自己的看法。

我告訴朋友讓孩子去發展出一個能力,不管是什麼都沒關係,只要他比別人強,他就會有信心,他將來就敢為自己發聲。

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

其實做個非主流也沒什麼不好,社會需要不同的聲音。主流一般只會找支持自己的證據,但是當有人質疑時,他們得去反駁,就必需考慮更周全一點,這對社會其實是好。可惜研究發現,當非主流變成主流時,他們反而會更封閉。

佛家講無常,天下沒有不變的東西,不要擔心和別人不一樣。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若精彩,天自安排。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