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團結香港基金一份題為《造地建房大落後,官僚繁瑣待革新》的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報告包括三部分:一、私人住宅供應,二、公營房屋供應,和三、長遠房屋策略。由於筆者是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前成員,對房屋政策特別有興趣,如果團結香港基金能提供一些真知灼見給林鄭,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不過,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原因是這份報告錯誤理解《長遠房屋策略》所採用的方法來推算未來房屋供應目標,另外,香港人口急速老化,本地的房屋需求會隨時間過去而減弱,無奈,基金在以上報告卻沒有觸及這重要因素,令整個土地政策分析出現明顯漏洞。
《長策》的推算房屋供應模型是基於四個因素:一、住戶數目的淨增長;二、受重建影響住戶;三、居住環境欠佳住戶;和其他因素。在四個因素中最主導未來房屋供應的是住戶數目淨增長,這數據走勢對房屋供應產生頗大影響。
團結香港基金批評《長策》採用住戶數目淨增長是基於過往趨勢,完全忽視了這推算為未來住戶數目的結果,而非住戶的估算需求。筆者認為這批評並不正確,因為住戶數目淨增長是按以下三個步驟:一、估算人口增長;二、利用過往平均家庭住戶人數的趨勢來估算未來平均家庭人數;三、將推算人口除以平均家庭住戶人數,最後得到未來的家庭住戶數目。
香港人口增長持續放緩
經濟學文獻早已指出人口增長決定房屋需求,加上不少先進經濟體早已出現家庭小型化,因此,將未來的住戶數目估算納入房屋供應模型是重要的。從政府統計處公布的資料,香港人口增長持續放緩,而且本地人口將於2043年後出現萎縮,加上,未來30年的平均住戶人數輕微下降,所以未來住戶數目淨增長也隨着時間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
香港面對人口老化,單是這個因素已為未來房屋需求帶來龐大壓力,而住戶數目淨增長正好反映人口急劇老化問題,因此,這數字的過往趨勢只是展示香港人口增長正在放緩,但對房屋需求卻有重要的預測能力。
筆者在2015年10月曾參加由發展局舉辦的土地供應論壇,作為其中一位講者,筆者選擇討論人口老化和房屋需求的關係,原因是當人口急劇老化,房屋需求也隨之轉弱,背後理由涉及年齡效應、規模效應、投資需求隨着人口老化下降、生產力轉弱引致經濟停滯等等,總之,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對特區政府制訂土地房屋政策帶來重大意義。
團結香港基金被稱為智庫,但研究素質卻令人失望。猶幸,大部分市民對董建華成立的團體多是沒有期望,既然無期望,筆者又何必失望呢!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