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必要了解中國律法的法理和歷史

無可否認,目前香港的法律,比國內的優勝。但在我們指責前,應先了解其因由,而不是想把自己以為是好的,硬要人家跟隨,這包括西方的民主。但凡移植,必先研究水土,避免不服的現象,然後取長補短,祈達至最佳效果。因此,了解中國律法的法理和歷史,是有必要的。我深信,國內的法律界亦不斷在演進中,且拭目以待。
拙文〈中國律法與香港困境〉9月22日發表後,有朋友、讀者來郵,各抒己見,珠玉紛陳,筆者整理出來,並回答如下:
 
來郵一:拜讀吾兄在灼見名家登載的大作。極之讚賞吾兄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門學說孜孜以求,心嚮往之的精神。允為孔氐忠實傳人。 吾兄文中論及港人因對中國之無知而有今天之集體情緒並演變為令人擔憂的政治情勢。這種論斷似值得商榷。港人之政治反應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中國有深刻的了解而作出的。以我的了解,在我們這些成人後來港的大陸仔中,對大陸的政治壓制,社會風氣最為反感。略有文化者皆對大陸的制度深惡痛絕。大家都認為紅朝不過是清朝之後的一個前現代的王朝。這些人雖或未讀過錢賓四所宣掦的中國王朝通過科舉吸納精英為其服務已屬民主的高論,但他們對現代中國的了解可謂感同身受。 包括我在內的香港大陸仔知道中國當局的行事準繩,知道抗爭無用,也不希望我們安身立命之所成為紛爭之地,只有選擇不參與,但予以同情。
 
來郵二:The Rule of Law has three elements: letters, reasoning and sympathy (in that order). Letters are objective though subject to interpretation. Reasoning is objective though subject to prejudice. Sympathy is always subjective. When sympathy comes before letters and reasoning, it is not even rule by law. The ancient Chinese legal system is never superior than what we are enjoying today in HK.
 
來郵三: 剛才收到一個內地朋友誌的無產階級革命學說中找到肇因源頭。當然中國傳統文化也有很多優點,主要是吾兄所說的中華智慧。
 
各位好友,
 
衷心感謝您們的關注和寶貴意見。非常高興收到您們的來郵,拙作拋磚,果能引玉!
 
凡立論,必先定其位。您們對我的讚譽實不敢當,我只是以一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作為出發點,從古今中外、文化歷史的角度,政治中立、宗教包容、致力求真的態度,試圖去探討一些經常困擾著自己與眾人的迷思。然後借助文兄灼見名家的平台,跟大家分享一點看法。
 
要了解中華文化,必先從中華民族的生活開始,了解歷史,就是最基本的泉源。(亞新社圖片)
要了解中華文化,必先從中華民族的生活開始,了解歷史,就是最基本的泉源。(亞新社圖片)
 
 
我的專欄定名為「中華智慧與管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在中華智慧裏,治人是大道;治物是小道。所謂治,就是管理。這包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許多中國企業家以廠為家,以為齊家就是企管。
 

中華智慧洞悉中華文化的優劣

 
文化就是生活與人生,是匯合大群集體多方面的人生。人生脫不了文化而獨立,文化與生活是一體的兩面,文化必須從生活開始,文化是歷史的累積。因此,要了解中華文化,必先從中華民族的生活開始,了解歷史,就是最基本的泉源,也是對民族感情的孕育與薰陶的出發點。
 
作為理性探討,我們首先要把一些基本概念理清:
一、知識並不等同智慧。知識是智慧的必須(necessary)條件,但並不足夠(insufficient)。
二、智慧:智就是決斷;慧就是揀擇。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明白一切事理叫做慧。中華智慧是中華文化的精粹。
三、政權或王朝(包括明朝、滿清等)並不等同中國。
四、中國律法(也許用中華律法會更為恰當)並不等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五、中華文化並不等同國內的情況等等……
 
中華智慧洞悉中華文化的優劣,然後苦口婆心的告誡人們,希望炎黃子孫能減少錯誤。可惜如歷史學家湯恩比所說的:「人們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甚麼教訓都學不到。」歷史經常以不同的形式重現,因為千百年來,人性並沒有改變。從萬古江河的角度看 ,王朝的興衰,是自然交替的現象,是短暫的。歷史上最長的王朝,亦只不過數百年而已。 現在許多人一聽到「中華文化,就聯想到國內的亂象,並掀起負面的情緒,加以排斥,這可以理解,但是不理性的。
 
新中國成立後的65年,期間經歷的起伏跌宕,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不幸中之大幸。(亞新社圖片)
新中國成立後的65年,期間經歷的起伏跌宕,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不幸中之大幸。(亞新社圖片)
 
新中國成立後的65年中,期間經歷的起伏跌宕,大家都看在眼裏,痛在心中。不禁要問,這就是我們的國家嗎?為甚麼有這樣的現象?近數十年國內經濟飛躍,國際地位提升,作為中國人,亦與有榮焉。你我生逢亂世,劫後餘生,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不幸中之大幸。香港人掙扎求存,經數十年的耕耘,成績斐然,我們有幸參與其中。回顧歷史,中華民族只要能有數十至百年的安定,就能創造繁榮,所以特別強調和諧。但泰極否來,人的劣性,亦必相隨。就是這種陰陽正邪的角力,決定國家的榮辱與盛衰。如今國內邪氣當道,若不迅速改正,危如累卵。這些現象,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因此,習李新班子雷厲風行的肅貪、改革,我感到欣喜,有所祈望,因為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出路,否則禍在旦夕。
 

反思中國必衰的論調

 
這些年來,網上亦流傳了許多預言中國必衰的論調,例如指出(也是假借蘭德公司的名義,難分真假)十年後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原因是:
 
1. 中國人不了解他們作為社會個體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2. 中國人是世界上少數沒有信仰的可怕國家之一
3. 中國人所說的政治除了欺騙和背叛沒有其他東西
4. 大多數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學到過甚麼是體面和尊敬的生活意義
5. 中國人的價值觀建立在私慾之中
6. 中國人的生活思想還停留在專注於動物本能對性和食物那點貪婪可憐的慾望上
7. 失敗的中國式教育成為世界的笑柄
 
數十年前,柏楊在他的名著《醜陋的中國人》中亦已指出:
1. 醬缸文化(和稀泥)
2. 缺少敢講敢想的靈性
3. 一盤散沙,喜歡內鬥
4. 崇洋媚外
5. 目光如豆
6. 虛驕之氣
7. 自私自利
8. 種族歧視
9. 缺乏幽默感
 
在某程度上,以上都是針對時弊的一些看法和事實,其中有不少是因為歷史與制度所造成的。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剛從亂世的深淵中掙扎出來,尚在喘息求存 。人性尚私,常言發財然後立品,先私而後公,這是不同發展階段的必然。我深信《易經》與中華文化的智慧,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今天的陰霾必將散去,讓我們重見天日,吐氣揚眉,但我們絕不能固步自封。
 
如今國內邪氣當道,若不迅速改正,危如累卵。(亞新社圖片)
如今國內邪氣當道,若不迅速改正,危如累卵。(亞新社圖片)
 
現今的世界,日趨一體,中西智慧結合,融會貫通,尋求突破,是必然的途徑。我倡導中華智慧,正如數十年前李敖在台灣倡導全盤西化論一樣,當時中國人仍固守與自以為唯一真理,卻原來是自明清以來被政治扼殺了的中華傳統文化,淪為愚忠愚孝、不事創新的僵化系統。因為矯枉必須過正,才能收效。如今我們身處香港,多年來受西方教育,尤其是新一代的香港人,對中華文化日漸疏離,對歷史日趨無知,這也是我多年前的寫照。因此覺得需要盡一分綿力,成立中華智慧管理學會,致力於倡導中華智慧與中西融和。中華智慧並非萬靈藥,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面對自然與人間的挑戰中,所凝聚的生存智慧,是珍貴而值得承傳的。
 

中國法理與西方思維不同

 
我並非中國律法專家,我只是試圖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指出地緣與文化差異及中國的法理,跟西方的思維不同之處。只用西方的思維來審判,是不公平的。這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不少現代西方的法律,亦淪為「持治安的操作系统,並不能代表正義。更重要的,是想指出,隨着社會急劇變遷,中國律法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正急待改善。但在改革之前,必先明其歷史、社會、文化與地緣等因素的複雜性,不應盲目的去指責、唾棄,這是無知的審判。凡事必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你所提出的 letters, reason, and sympathy, 就是法、理、情,西方循此序,而中華文化則反之。中國人做事,講求合情、合理、合法。當有矛盾時,首先考慮的是人與情,因為不講人情,就會發生衝突。缺乏和諧,就會動氣,不再講理,一言不合,打將起來。但凡動武,必有損傷,所以《孫子兵法》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避免兩敗俱傷。武力是用來止戈而不是殺戮。凡伸張正義,都必須要有實力(包括武力)的支撐,因為很少人聞過即喜,反而是惱羞成怒的居多。因此,中國人強調和為貴。凡事有利必有害,當然,若過了份,亦百蔽叢生。
 
西方文化用法來禁止人們的原罪,以上帝來建立人間的倫理與道德的規條。中國人用倫理道德來代替上帝的地位,因了解人性而注重人情。中西文化代表兩種對生存與宇宙探索的不同體悟,沒有對錯,只是不同。因此,站在不同的立場和眼光去看事物,就會產生感性的好惡,繼而定出是非。眾生無明,這是人性。但作為現代知識分子,應竭力避免這些繆誤。
 
無可否認,目前香港的法律,比國內的優勝。但在我們指責前,應先了解其因由,而不是想把自己以為是好的,硬要人家跟隨,這包括西方的民主。但凡移植,必先研究水土,避免不服的現象,然後取長補短,祈達至最佳效果。因此,了解中國律法的法理和歷史,是有必要的。我深信,國內的法律界亦不斷在演進中,且拭目以待。
 
因為我是中國人,所以我關心中國,更覺得需要了解中華文化及其智慧與歷史等。然後深思:作為現代的中國及中國人,何去何從?對於以上對現今中國的非議或誤解,是應該正視的,我正計劃在未來一系列的文章中,從不同角度,逐一探討。尤其是有關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融合,希望屆時能繼續得到您們的寶貴意見和指導。謝謝!
 

彭泓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