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同舟共濟的精神

其實同舟共濟一直是人類生存之道。我們看到德國人把水和食物留在公路旁給需要的人;有人自製口罩分送給沒有的人,互助的力量不但溫暖人心,甚至可克服身體疾病。

最近因為有學生確診,有大學停課,只能用遠距教學。老師們只好犧牲春假,來學校練習網上直播。春假一堆年輕人湧向墾丁逛大街時,我們看得傻眼。有個老師說:這不是讓社交隔離完全破功了嗎?學校為了保護他們不被傳染而停課,他們竟然跑去人多的地方,摩肩接踵,接觸病毒。另一個老師說:年輕人都以為自己身體好、免疫力強,其實病毒哪管你幾歲呢?一個負壓加護病房的成本是250萬(新台幣)呢!第三個老師說:不是只有年輕人僥倖,也有70歲的老人不肯戴口罩就要上公車,還跟司機嗆聲。他轉頭問我:為什麼差別那麼大,有人緊張焦慮到睡不着覺,也有人認為沒那麼嚴重,到處趴趴走?

防疫觀念受政治影響

一樣米養百種人,有人不怕死,有人擔心的要死。美國卡內基美隆(Carnegie Mellon)大學做了一個學生對新冠病毒看法的調查,結果發現共和黨的比民主黨的較不在乎病毒,那些投特朗普票的人更覺得疫情不嚴重,因為總統都沒戴口罩,他們更不必戴,頂多洗洗手。防治瘟疫竟然也受政治影響,難怪有「死忠」這個名詞出現。

因為預防新冠病毒必須社交隔離,學者們擔心疫情會引爆憂鬱症,因為人是群居動物,必須跟他人接觸,心智和感情才會平衡。人在隔離時,尤其需要他人關懷。好在身體不接觸不代表心靈不能接觸,也就是說,social distancing很好,但是distance social更好(前者指的是社會中,階級、種族、性別等團體距離;後者指的是身體距離,WHO建議用physical distance以免像特朗普一樣引起種族歧視)。大家雖然不能面對面交談,但是可以透過電話、視訊作遠距(distance)的社交(social),彼此關懷,共度難關。

團結互助可打敗病毒

社會支持在目前病毒猖狂時,非常重要,因為心靈的絕望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其實同舟共濟一直是人類生存之道。我們看到德國人把水和食物留在公路旁給需要的人;有人自製口罩分送給沒有的人,互助的力量不但溫暖人心,甚至可克服身體疾病。

美國費城附近有三個小城,他們共用一家醫院,因此醫生、護士、所有醫療設備都相同,但是有一個小城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比其他二個城顯著的低。研究發現,這城居民大部分是意大利南部移民,他們牽親引戚,形成一個緊密的社會支持系統。那時沒有健保和社會福利,但是守望相助反而比公家系統更有效。例如,街上有流氓在打架,不久樓上窗戶打開了,頭伸出來了,肉店老闆走出來了,賣水果小販也過來了,麵包店老闆娘站到門口了,人一多,流氓就走開了。我們現在很需要這種人溺己溺,「你的事就是我的事」的互助精神來排除孤獨,打敗病毒。

疾風知勁草,患難見真情,這時最能看出一個國家的教育和人民道德水準,我們應該利用這次機會好好教育我們的孩子,像芬蘭一樣,平時就儲備好必要的民生物資,永遠準備好面對不測的未來。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