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框架思考 智慧城市「新常態」

若然普羅市民仍堅持以現常態去分析個人私隱保障的利與弊的話,香港創新及科技便難以跳出框框,發展步伐自然會被拖慢,而區內其他城市將會比香港更加有「智慧」。

智慧城市是香港創新及科技政策之四大發展範疇之一,對香港持續增長非常重要。就此,去年年中政府推行「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並率先在九龍東安裝了50枝智慧燈柱。燈柱其中一個功能是提供實時人流及車流信息,讓政府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化交通,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智慧出行服務。

智慧燈柱被毁 改用熱能探測

可惜數十條智慧燈柱於去年8月在反修例示威行動中,被勇武示威者以電鋸鋸斷,粗暴地拉倒,並把安裝在柱上的電子零件打爛,原因是他們憂慮柱上所裝置的攝錄器,會侵犯市民個人私隱。

儘管政府事前已清楚地解釋攝錄時只會使用最低的解像度,而且器材內並沒有安裝任何人臉識別軟件,但暴徒卻充耳不聞,四處毁壞首批推出試驗的智慧燈柱。

事發後,政府成立多功能智慧燈柱技術諮詢專責委員會。委員會報告早前出爐,認為政府應該繼續推行智慧燈柱計劃,以促進香港5G網絡建設,以及智慧城市發展。為減輕市民對智慧燈柱在操作上洩露個人私隱的憂慮,政府建議以熱能探測器(Thermal Detector)取代攝錄器,進行車流及人流的監察。

顧名思義,熱能探測器以物件發放的熱能去確認不同對象,在社會中應用甚廣。例如消防員使用「熱能探測器」在煙霧瀰漫的火災現場中尋找被困者、發現火燒熱點;電纜維護技術人員使用熱能探測器定位過熱的接頭和零件,以消除潛在的故障;在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工作中,醫務人員使用熱能探測器從人群中識別出發燒人士等。

值得注意的是熱能探測器只能檢測熱量,「看不穿」衣服、車輛、磚牆等物體,只能看到從物體表面散發出的熱量。因此,它的對象識別(Object Recognition)能力比攝錄器較低。

顛覆式創新 須擺脫現有束縛

雖然如此,由於車流及人流監察所要求的準確性並不高,所以利用熱能探測器應付智慧燈炷相關任務仍是綽綽有餘的,不過對於智慧應用拓展而言卻非常局限。例如熱能探測器不能識別車牌,無法把肇事逃逸的司機繩之於法;它不能識別疑犯的面貌,因此疑犯能夠避過耳目逃之夭夭。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智慧燈柱原本可以很有效地處理這類場景。

過去三年,政府投資過千億元去發展創新及科技,而且在每年的《施政報告》中都提出多項創科發展政策,但有市民仍然認為政府推動創科力度不足,政客亦不時留難挑剔,使香港在創新及科技發展停滯不前,本文關注的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理論上,創新推動者不宜依循,思維要跳出框外(Think outside the box),特別是推行顛覆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時要擺脫現有的約束,創造「新常態」(New Norm),例如「蘋果之父」喬布斯(Steve Jobs)的顛覆創新完全改變了人類日常通訊的習慣。所以,若然普羅市民仍堅持以現常態(Existing Norm)去分析個人私隱保障的利與弊的話,香港創新及科技便難以跳出框框,發展步伐自然會被拖慢,而區內其他城市將會比香港更加有「智慧」。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