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冠病毒的關係,我們都不敢出門,一位朋友卻冒雨來訪,說已經焦慮到兩天不能睡,要找個念心理的談談。
我以為他是為疫情而焦慮,他說不是,有生必有死,他並不怕死,怕的是像他母親一樣失智,拖累家人。另外,他焦慮自己會沒沒無聞地死去,無人懷念。
原來前幾天,他替一個朋友寫追悼文,這個朋友是個奉公守法的好人,平淡地過了一輩子,因此沒什麼可寫。他便想到自己的一生也是乏善可陳。
他記得我說過,一個人能夠名留千古,並不是因為他為自己做了什麼,而是他為別人做的犧牲與奉獻。
人只有在全心為別人謀福利時,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所以他來找我,想知道,自己70歲了,現在還可以做什麼,讓子女將來為他感到驕傲?
是的,這正是我們這代戰後嬰兒潮最大的焦慮:我們快走到人生盡頭了,回首來時路,卻好像沒有留下什麼雪泥鴻爪;我們生在承平時代,沒有什麼機會大破大立,來達到三不朽;又因為社會變遷過快,人際關係冷漠,到處是自我中心的Me世代,過去守望相助、禍福與共的群體感覺不見了。
無私地助人,人生才有價值
我們爬上了《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David Brooks)講的第一座山──建立自我,成為上流社會菁英,卻沒有感到勝利的喜悅,心中好像還缺點什麼。
原來人生不只有肉體的享樂,還要有精神上的慰藉,少了它,心便空虛,功成利就後,剩下的便是焦慮和躊躇。
更可怕的是已經要下山了,卻還在搜尋想要的不知名東西。但現在除了下山,還能做什麼?
他的焦慮我了解,我很感謝父親早早便告訴我,「50歲以前,你要證明給人家看,你不是扶不起的阿斗;50歲以後,你要回饋社會,因為只有無私地助人,人生才有價值。」
我是老師,資源有限,只有努力引進國外新知來嘉惠學生。20年來,努力翻譯了56本書,還會繼續做下去。
我告訴朋友,「不要怕失智,該來的,擔心焦慮還是會來,不如活在當下。平凡並沒有什麼不好,有道是『一生平凡事,平凡過一生,做好平凡事,一生不平凡。』至於讓人懷念,你還有20年可去努力,焦慮什麼呢?」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