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萃才:為何大幅減息未能救美股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接受本社專訪指出,美國聯儲局連續兩次於議息會議前大幅減息,美股反而大瀉,究其原因是以金融政策應對衛生危機,政策並不對焦。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對經濟民生構成嚴重影響,美國聯儲局3月份不足兩周內,連續兩次在公開市場委員會舉行前提前宣布減息,合計減幅達到1.5厘,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降至0至0.25厘水平,重回2008年至2015年近乎「零利率」的最低水平。美國政府同時重啟總值70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措施,然而美國股市仍然急瀉, 一周內三度觸發熔斷機制,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3月16日收市急跌近3000點, 跌幅12.9%,創下1987年10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

金融政策不能化解衛生危機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聯儲局在議息會議前提早減息,過去亦有先例,分別是2001年「九一一」恐襲及2008年金融海嘯,當時減息均對穩定市場有一定的作用。為何這次面對新冠病毒疫情提前減息卻失靈,原因與政策不對焦有關。

他解釋說,「九一一」恐襲可引伸為地緣政治事件,死傷者主要是美國居民,對美國經濟影響不算太大,減息可以加強市場信心,收到一定的成效;至於2008年金融海嘯,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等金融機構倒閉,導致金融機構之間互不信任,相繼「收水」取回資金,減息不僅可以提振信心,更可為市場注入流動性。事後證明以金融工具應對金融問題,透過貨幣政策來增加貨幣供應,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然而,今次危機與上兩次不同,今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公共衛生問題,並不是金融問題,運用金融工具,透過減息來提振經濟,看來是未必能夠對焦的。」麥萃才指出,減息及透過擴張式貨幣政策大印銀紙,令市場上借貸成本下降,原意是鼓勵企業投資及提高個人消費意欲。問題是新冠肺炎爆發後,至今仍未有特效藥治療,也還未研發出疫苗。為了避免病毒傳播,只能採取十四世紀的封閉及隔離措施,限制人與人之間的緊密接觸,市民不敢外出消費,影響正常的商業活動,經濟無法正常運作。

經濟活動停擺令減息失效

他表示,減息對經濟有幫助其中一個假設,是經濟能正常運作,即經濟活動如常。可惜,疫情令到一般正常經濟無法運作。首先是市民害怕染病,即使因減息而可得到便宜借貸,也不敢貿然外出消費。對於企業而言,他們的架構包括成本及收入,雖然減息可令成本下降,但現在的問題是沒有生意,無論是成本有多低,生意額也不能抵銷成本支出,因此減息不能讓企業直接得益。

麥萃才表示,美股兩次減息後反而大幅下跌,因投資者擔憂聯儲局大幅減息,預計經濟前景將有大問題;再者,投資者買股票是看好企業盈利,減息原意是提升企業盈利,但此次減息只是協助企業應對疫情導致生意下跌,企業的未來盈利一定會下跌,因此美股大跌,其實只是反映投資者看淡企業前景。由此看來,用貨幣政策降低利率,藉此刺激經濟以穩定市場,是不能發揮作用的。

此外,在經濟學上分析,新冠肺炎令社會上的經濟活動大幅減少,不僅減少需求,還令供應減少,這是過去罕見的。疫情導致封城,經濟活動暫停一段時間,生產力與供應大減,需求亦同時減少。兩者夾擊下,必然令國民生產總值(GDP)受到很大影響。

麥萃才指出,減息對經濟有幫助其中一個假設,是經濟能正常運作,即經濟活動如常。可惜,疫情令到一般正常經濟無法運作。(Shutterstock)
麥萃才指出,減息對經濟有幫助其中一個假設,是經濟能正常運作,即經濟活動如常。可惜,疫情令到一般正常經濟無法運作。(Shutterstock)

增加政府開支須用得其所

麥教授解釋為何美國選擇採用貨幣政策救市?他指出,貨幣政策的好處,是由中央銀行所決定,實行起來較快,沒有太多政治的阻力,但今次用來應對衛生問題,卻未能對焦。

他指出,在貨幣政策以外,還可採用財政政策提振經濟,但必須運用得宜。現時看來,政府減稅似乎效用不大,因為即使減稅,市民也不會在疫情下外出消費,企業亦不會因減稅而增強投資意欲。唯一手段是政府增加開支,政府每花一元,都有助提升GDP,但這必須用得其所。投放於基建是一個方法,然而現在由於疫情令社會停擺,生產活動受影響,封城令產業鏈無法正常運作,在工人不足及欠缺原材料供應下,很多國家的基建都要暫停。

但有一個範疇,政府增加開支有助提升GDP,同時亦是「對症下藥」,那就是大舉投資於改善醫療系統,包括興建醫院及開發藥物。中國內地在疫情後,即火速興建火神山醫院等對症下藥的設施,這是絕對正確的做法,雖然成本高昂,卻不僅可以治病救人,對促進經濟活動亦有一定作用。

他指出,在貨幣政策以外,還可採用財政政策提振經濟,但必須運用得宜。現時看來,政府減稅似乎效用不大。
他指出,在貨幣政策以外,還可採用財政政策提振經濟,但必須運用得宜。現時看來,政府減稅似乎效用不大。

發達國家受疫情影響較大

在此次疫情中,除了中國以外,以服務業為主的G7七大發達國家經濟體受影響頗深。麥萃才解釋說,這與國家的經濟結構有關;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大致可分三類別:一、農業,通常從事農業的工作環境,農夫不需要面對大量人群,人傳人風險較小。二,工業,可分為勞力密集以及資本密集型兩種。前者有大量工人聚集,傳染風險較高,但可透過戴口罩及做好其他防疫措施來減低風險,工廠仍可有限度復工。三、服務業,這是個人對個人的服務,難以避免人與人的接觸,如餐飲、零售、旅遊業甚至交通運輸,要阻些病毒傳播,唯有暫時停止或減少運作,因此對經濟的影響最大。

正因此關係,以旅遊業為主的意大利疫情嚴峻,其他G7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及加拿大等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染疫人數也較高。

兩周四次熔斷未阻美股跌勢

美國股市近日大跌,曾四次觸發熔斷機制,但仍未阻跌勢。麥萃才解釋說,所謂熔斷(Circuit breaker)是美股的保障機制,在1987年美國股災後,由監管當局為保障市場穩定性而設。當年美股炒風熾熱,而80年代個人電腦興起,市場不少金融機構發覺利用電腦進行程式買賣,有利可圖。那個年代還沒有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所謂程式買賣是根據基金經理的買賣技巧,轉化成程式作股票買賣。這些程式只能處理正常情況下的買賣,當市場出現極端情況,程式因不能自我更改規則,容易造成市況一面倒。結果當年10月19日星期一(後稱黑色星期一),道瓊斯指數單日大跌500多點,下跌幅度達到22%。恐慌情緒更散播到環球股市。香港當時為免股市大跌,聯交所甚至作出停市四天的安排。結果復市當天恒生指數也大跌三成多,股民損失慘重。後來港府改革股市運作,成立證監會,而美國監管機構不希望程式買賣再次令股市大幅波動,於是建立了熔斷機制。

機制是如此運作的:一、如果單日下跌7%,便會觸發首階段熔斷,股市暫停交易15分鐘。二、當復市時,如下跌累計幅度達13%,股市會再次暫停15分鐘。三、如再復市後仍下跌,累積達到20%,那當天的股市就會停市。

麥萃才說,為何要暫停股市?其實是讓投資者有冷靜的時間,因散戶投資者多是感性而不是理性的,但對機構性投資者來說,這並不適用。在80年代,電腦科技沒有現在先進,程式交易通常要由基金經理提供,利用電腦程式執行。如程式考慮不周詳,忽略市場可能出現的特別情況,那停市15分鐘,其實是方便金融機構暫停有關程式買賣,改為以人手操作。但現時市場使用的程式買賣,可採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人工學習的方式處理。當市場極端波動,也未必需要改回人手操作。

麥萃才專訪二之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