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寓意進一步喚起我們對地球及生態環境的關注。
佛教的基本精神是慈悲與智慧。慈悲包括了對他人慈悲,對眾生慈悲,以及對撫育眾生的大地慈悲。換言之,慈悲包括了珍愛自然環境,感恩大自然為人類、為眾生所作的奉獻和供養。智慧則包括洞悉這些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的,是應該好好珍惜的。人類要在地球上持續發展,就必須善用這些有限的自然資源,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應竭澤而漁,禍延子孫。
種惡因,結惡緣,造惡果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母親河黃河經常在河南開封以下斷流。每年斷流的時間由數十天到200天不等,對下游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原因是黃河中上游引流工程太多,都把黃河水抽乾了。於是人們痛定思痛,實施了一個分配黃河水資源的方案,從黃河每年總流量中預先留下一定的水量作保障生態環境之用,餘下的水才分配給黃河流域各省。同時,鼓勵大家不要浪費有限的水資源,節約用水。這項節水措施實施以後,黃河如今不再斷流了。中國西北乾旱地區的塔里木河和黑河等,也實施了類似的節水、配水措施,以保障下游供水,避免下游的荒漠化及生態環境的惡化,減少了沙塵暴的衍生。
中亞細亞錫爾河及亞姆河的上游,是古稱大宛的費爾干納盆地,物產豐饒。上世紀50年代,前蘇聯按計劃經濟的規劃,在這裏大規模地種植棉花,供全國之用。當局於是修建了大量引水渠,把河水引至棉田。自此以後,這兩條河每年注入鹹海的水量下降至原來的十分之一不到。1993年,鹹海的水位下降逾16公尺,蓄水量減少了四分之三,面積縮小了一半。鹹海的水中鹽份不斷上升,使得魚類絕跡,六萬漁民失業。周邊的土地荒漠化和鹽礆化,最後亦影響了棉花的生產。由於沙塵暴頻繁,又引致了當地居民的呼吸道疾病。同時,棉田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導致了食水的污染和各種疾病的產生,包括肝炎、肺結核,並引發嬰兒畸形等。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粗心大意,導致了一場生態災難。種惡因,結惡緣,造惡果,實應引以為誡。
心淨則國土淨。願我們用慈悲與智慧的精神,好好珍愛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善待撫育我們的大地。
原刊於《逆境中的從容》,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