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課題在全球教育界炙手可熱,香港也不例外,政府大力推動大、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在AI發展也不遺餘力。如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於2019-2020學年開辦全港首個人工智能工程學士課程「人工智能:系統與科技」(AIST)。
中小學推AI課程 卻欠經驗教師
在政府支援下,近期不少本地中、小學校紛推AI課程。然而,由於大部分學校缺乏具備教授AI經驗的教師,一般都會引入外購的AI課程。可是這些課程較偏重技能培訓,當中又以編程(programming)、機器人(robotics)等課程尤其普遍。
課程中學生學習如何利用編程(軟件)及機器人(硬件)排難解困固然重要,不過他們也必須學懂分析問題,首先找出錯誤因由,才能提出解決方案,然後再動手落實。所以,學生學習問題分析在人工智能課程中不可或缺,這正是「計算思維」教育的目標。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知名華人教授周以真(Jeannette Wing)於2006年在美國計算機器學會權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中首次提出「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理念。根據其定義「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理解人類行為」。基於這理念,香港政府於2017年倡導《計算思維-編程教育》,確認「計算思維」對在中、小學校培育創新及科技素養及能力的重要性。
在人工智能領域邏輯性推理(Reasoning)是「計算思維」的常用方法之一,應用甚廣,它主要基於兩種方法:演繹法(Deduction)及歸納法(Induction)。簡單而言,演繹推理的邏輯是「由上至下」(Top-down),目的是系統(或人)利用現有的知識(如科學定律)去判斷(或理解)所觀察的事實;而歸納推理是反向「由下至上」(Bottom-up),目的是從事實推導出知識。以下例子可作簡單解釋:
計算力超強 倘遭誤用影響大
(例子一)演繹推理: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武漢肺炎」病徵包括發燒、乏力、乾咳及呼吸困難(知識);若然求診者帶有以上徵象(觀察);醫生便可能推斷他很大可能感染了「武漢肺炎」(結論)。
(例子二)歸納推理:多個初期確診「武漢肺炎」的病人都去過華南海鮮市場(觀察);因此,醫療專家判斷華南海鮮市場很大可能是病菌的源頭(知識);若然有市民近期曾經去過此地,政府便會要求他留在醫院14天隔離進行觀察(結論)。
除推理外,「意向」(Intention)同樣重要。人工智能是把「雙刃劍」,由於它的計算能力超强,若然被用來為非作歹,對社會及人類可以造成莫大影響,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亂造謠言,瘋傳「武漢肺炎」虛假確診案件,難免會造成社會恐慌。
歐美科技政策 不忘「AI道德」
概括而言,演繹推理從已有知識出發,若然使用者故意選用錯誤的定律,便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同樣地,歸納推理由觀察作起點,若造謠者發放大量虛假信息,事實便會嚴重被扭曲。可見,技術層面之外,為人工智能發展定下道德規範同樣重要,所以先進國家(如歐美)都不忘把「人工智能道德」(AI Ethics)納入其科技政策之中。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