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政府派錢抗疫的幾點意見

任何政府要管治好一個地方,解決民眾面對的問題,無錢可用固然事倍功半,甚至失敗收場,但有錢可花卻從來不是獨步單方,有時甚至會弄巧反拙,增添民怨。現在政府面對的正是個非派錢能解決的困局。

政府公布一系列派錢抗疫措施,涉及至少250億元,而立法會在本周五召開特別會議,討論有關撥款申請。雖然政府派錢應急原則上是好事,但公帑須運用得宜,也要講求公平、成效及問責。讓我就某些資助項目提出若干意見,供政府和立法會議員參考。

抗疫措施中最無爭議的肯定是政府建議向醫管局發放額外47億元,協助醫管局落實各項措施,提升公立醫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能力。醫管局表示,這筆撥款會用來增購醫護人員的保護裝備和加強醫院內各項支援服務,以及向相關員工提供臨時住宿安排和津貼等。我希望醫管局可以善用額外資源,確保醫護人員從此有足夠及合適的保護裝備去應付這場硬仗。立法會議員應該要求醫管局列出這筆額外撥款的用途細節,讓醫護人員放心。保護好醫護人員才能讓病人獲得適當的照顧及醫治,這是批評罷工者為「黑醫」或「黑護」的「正義」市民都應該明白的道理。

政府建議發放一次性津貼資助旅行社、食肆、零售商戶,以至持牌小販,以解燃眉之急,但如何實施的細節卻欠奉。除了持牌小販大多數是個體戶外,其餘資助的對象是老闆和員工分開,各自利益不同。老闆收了資助後,理論上員工也可間接得益(例如公司因為多了些本錢而能夠捱下去)。但因為津貼金額不多,此舉的效果成疑。此外,上述行業的經營者有大有細,按每個牌照分配,是否公平,有待商榷。與其推出一個急就章的派錢措施,政府不妨再考慮清楚。雖說疫情嚴峻,但派發8萬元或20萬元的津貼,早些或遲些,或以另一個形式發放,其實不會是公司結業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政府建議向約20萬個低收入家庭提供5000元一戶的一次性特別津貼,儘管此舉有收買人心的意圖,但這不構成反對的理由。不過,今天水深火熱的家庭,包括不少基層甚至中產人士。政府是否應該同時或在稍後的財政預算一併考慮全民派錢,體現一視同仁的原則,值得議員提出討論。

抗疫不是派錢便成

武漢肺炎襲港,政府派錢紓解民困,是基本動作,再加上財政儲備豐厚,一出手便拿出280億元,完全毋須考慮,也不會擔心為民請命的立法會議員投票反對。我相信,政府稍後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會有另一輪派錢措施,令更多市民受惠。然而,任何政府要管治好一個地方,解決民眾面對的問題,無錢可用固然事倍功半,甚至失敗收場,但有錢可花卻從來不是獨步單方,有時甚至會弄巧反拙,增添民怨。現在政府面對的正是個非派錢能解決的困局。

今天市民最渴望得到的不是鈔票,而是口罩。可惜政府後知後覺,未能像澳門般,預早籌謀,確保全體民眾有口罩用。再退一步,既然政府庫存口罩有千萬個,為何不拿出十分一派給綜援及低收入家庭?當有大商家、志願團體,以至個別人士派贈口罩予弱勢社群時,政府卻只懂得用納稅人的錢,惠及部分企業及少數市民。此外,雖然政府拒絕披露其內部分配口罩的細節,但這個不是「國家機密」的資料,被傳媒取得後公諸於世,結果惹起分配不公,警隊所得遠超其他部門的質疑。

此外,政府一方面拒絕全面封關,另一方面在實施強制檢疫上,只是抽樣監察,更有對違法者寬容處理之嫌。這情況令市民沒有放下對封關的訴求。事實上,在香港市面幾乎全面停擺而不少國家或地區已對香港封關的情況下,為什麼依然每天有千計的內地人要來香港觀光或探親?

公平地說,我不認同部分市民動輒反對政府設立隔離中心或指定診所。不過,政府本身也難辭其咎。例如,為何政府不在事前與區議會坦誠討論?是否因為政府不想與非建制派打交道?還有,政府以抗疫為名,暫停向區議會提供服務,有政治凌駕民生之嫌。

總括一句,抗疫成功的關鍵不是派錢,而是要做到官民同心,而官員更要摒棄敵我分明、親疏有別的思維,凡事不僅以身作則,更要身先士卒,發揮大公無私的領導精神。望政府深思。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