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學校教育變革與規劃,促進數碼美術教育創新——《亞太創藝談》

在數碼學習環境下,肯定有利各種數碼美術創作的發展。

人工智能的未來

過去十年,教育改革除了因為全球化發展,以應對社會和經濟模式改變而須要重設創新目標和規劃外,也因為各種教育科技創新的推動,讓教育人員配合學與教的需求,可以有更多元選擇。未來十年,教育變革的驅動力,應該會來自人工智能的急遽發展所出現的種種學習科技和創新硬件。美術教育既是中小幼的核心科目,同時在眾多核心素養要求中,也佔有相當比重,所以有必要,也是必須探討在學與教,以及創作表現如何利用科技和硬體,去進行學科變革,對接數碼時代,這亦是早前文稿探討的重點。

教育規劃的變革

有學者提出:當機器愈來愈像人,學校不能再像流水線,我們應該思考學校這一教育場所如何變革。

以各地認同重新倡導的「人本教育」出發,即「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本教育,鼓勵嘗試「每個人的學程都是定制的」這種課程設計模式。強調每個人作業都不一樣;每一種學習方式都被尊重;每一種學習都會被記錄。這對於通常以「主題/課題為本」,重視多元創作、多元表達,只有學習目標,沒有絕對標準的美術學科都是容易優化的重點。同時,無論從逐步建立學生個人「學習歷程檔案」出發,以及美術學科建議設立學生「作品集(portfolio)」,愈來愈多不同形式的學習記錄出現,也有利「多元學習評估」,甚至發展平台式網上能力及創作表現評估,都是校內、校外教育要思考的方向。

另外,各地熱議在21世紀教育目標倡導的「4C(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都是核心素養的核心。美術學科要有效達成這些目標,必須改變偏重「技巧主導」、「單幹獨做」的傳統學習形式,大幅加入集體協作、專題研習、社區探究的教學設計,並且善用資訊科技提高學生資訊素養、媒體素養的軟實力。這樣,學校的資訊基建和硬體應用有需要相應配合。學校要開始研究「智慧教室」、「智慧校園」,為學生配置合適移動學習設備,這也有利推動「個性化學習」和建構個人學習「數碼檔案」。將來在地區或社區學校聯網的大環境下,「虛擬學校」、「虛擬學習」,甚至「虛擬教師」都會逐步出現。當然,在數碼學習環境下,肯定有利各種數碼美術創作的發展。

未來教育的學者還提出:每一門課程都應有知識圖譜;每一項教學業務都可能外包;每個家庭都會形成獨特的教育場所。這可以視為課程融合、校外資源利用,和全方位學習等教育理念的伸延發展。科普STEAM教育倡導融合藝術與創意教育元素;香港和內地藝術學科均鼓勵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進行課程拓展;重視發展家長美育、家庭美育也是一種共識。以上的發展目標,都可以利用線上、線下應用程式和學習網絡有效串連、輔助。

一校之魂的領導

以上談及的教育變革與規劃,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大家都認同教育變革應該從校本開始規劃,推動關鍵在於管理意識的轉變,成效在於能否善用科技;勇於創新,這自然關係到一校之長的領導。有論者提出可以從「發展」意識、「研究」意識、「學習」意識、「特色」意識、「品質」意識和「放權」意識幾個層面去疏理和嘗試。有幸在數碼時代和大數據環境下,可以參考和學習的案例非常多。香港15年課改,也有不少突出個案,這也是個人樂於推動跨地區美術教育交流的原因。

亞太創藝談之九

本系列文章:

主要學習領域的中國元素──《亞太創藝談》

藝術學習空間優化的思考──《亞太創藝談》

STEM + “A” ──《亞太創藝談》 

藝術創意教育──《亞太創藝談》 

現代科技如何為美術教育賦能──《亞太創藝談》

美術教育如何有效應對科技革新?──《亞太創藝談》 

面對創新科技時代,傳統美術創作如何變革?──《亞太創藝談》

美術課堂的創新科技應用——《亞太創藝談》

林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