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醫學期刊《刺胳針》刊登了一篇研究論文,發現第一名確診患者並未到過普遍認為是病毒發源地的華南海鮮市場,更可見發源地未必只有一處。那麼究竟是什麼引致武漢肺炎爆發?
要探究此次疫情爆發的重點,我認為只針對哪種動物入饌或選取的動物是否屬罕見,並不足夠,而更應該思考食品安全這個根本問題,包括有否妥善準備和處理食材。眾所周知,中國一直缺乏食品安全意識,經常發生因食物引致的事故,輕則中毒腹瀉,重則出現不明病毒。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資深編輯James Palmer 更指出,很多無牌商販活躍於當地的活家禽市場。我認為這種商戶非常危險,他們不受政府監管,政府自然不能監察他們的牲畜屠宰工作者,也無法得知他們是否曾接受合規格的訓練。而事實證明,不少牲畜屠宰工作者並未掌握專業知識,安全地處理活體動物,例如未有在處理時徹底清洗雙手和戴上手套。
除此以外,我也留意到部分中國活家禽市場資源配套不足。例如沒有足夠空間分隔人和活體動物,導致整體環境衛生狀况甚差。所以,即使政府加強檢疫和防疫工作,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仍沒有改善。
不過,Palmer 同時指出,其實很多國家都面對食品安全問題。上世紀初,美國惡劣的食品衛生情況也曾受到嚴厲批評。縱使現代衛生規例改善了整體水平,也提高了民眾的食品安全意識,但是其食物安全標準仍遭質疑未夠嚴謹。直到今天,類似在動物的飼料裏發現抗生素等事件,仍時有發生。經此一役,我希望中國將持續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工作。
不要怪責蝙蝠湯引致武漢肺炎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近日網上流傳一段影片,一個年輕的中國女士用筷子夾起蝙蝠,吃得津津有味。這段影片受到西方的關注,很多國家的媒體,包括英國《每日郵報》、俄羅斯RT 等均爭相報道。加上較早時有人懷疑武漢肺炎的病原是蝙蝠,影片在網上爆紅,謠言四起。不少人埋怨此次疫情便是因「骯髒的中國人飲食習慣」而起,重新激起歧視言論。
然而,美國《外交政策》資深編輯James Palmer 揭破影片攝於2016 年,當時汪夢雲女士參與拍攝旅遊節目向觀眾介紹帕勞美食。影片被截取後未經證實便在網上廣傳,不少人因而被假消息糊弄。單憑一段吃蝙蝠的影片,便把罪責歸咎於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是欠考量的,更遑論它並非在中國武漢拍攝。
不過,即使影片與武漢無關,誰也不該存有歧視之心。學習尊重不同文化方為正道。每個國家、社會和民族均有獨特的飲食文化。日本仙台的炭燒牛舌料理揚名海外;英國蘇格蘭的傳統名菜haggis 是用羊的內臟製作而成。同樣地,中華料理蘊含幾千年的華夏文化,從特色小吃到滿漢全席,珍饈美饌,包羅萬有。人們在初次接觸不同文化時或會經歷文化衝擊,感到難以適應箇中差異。這是對未知事物的正常反應。然而,這種不適感不應轉化為惡意詆譭和針對性攻擊,更不能合理化散布種族歧視和仇恨言論的行徑。所以,一如Palmer 所言,此次事件中有人以用何種動物入饌作準則,來評價某個國家的飲食習慣,是偏頗和不合理的。
美專家分享防疫招數
1月23日,香港出現首宗武漢肺炎確診個案,頓時人心惶惶。然而由於緊接春節假期,生產業和物流停止運作,口罩供不應求,香港陷入「口罩荒」。在等待口罩恢復正常供應的同時,我讀了由美國著名科學作家Laurie Garrett 撰寫的文章The Wuhan Virus: How to Stay Safe,內容囊括10項防疫招數。這位作家在沙士期間,曾到訪中國多個地方包括香港訪問,擁有豐富的防疫經驗。接下來我欲與讀者分享一二。
首先,Garrett鼓勵離家時戴上手套,社交時脫下,並在再次戴上或接觸臉部及雙眼前,用溫水和肥皂徹底清洗雙手。注意每天必須更換和清洗手套。
其次,也是我認為最有趣之處,是Garrett認為在疫情擴散期間,避開人群及與他人保持約1.5英尺的距離,比戴口罩更能有效保護自己。因為口罩在使用一兩次後便會變壞,在戶外的用處也不大。她分享自己曾身處多個疫情爆發地區,卻甚少佩戴口罩。不過,她會有禮地請出現咳嗽或傷風症狀的人士戴口罩,或與他們保持約3英尺的距離,以防自己被感染。至於照顧病人時就必須佩戴緊貼臉部的口罩。若病人也佩戴口罩,在處理其脫下的口罩時,必須戴上橡膠手套,把它放進可棄置的容器後密封扔掉。
雖然佩戴口罩在防疫措施中不屬重中之重,但是我認為香港人口密度較國外或境外地區高,人們難以時刻與他人保持距離。例如,乘搭港鐵、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必會接觸大量人群。這時佩戴口罩便可補救這個問題。
另外,文中也包含一些耳熟能詳的保持個人衛生措施,我便不在此重複提醒。縱使疫情來勢洶洶,但是我請各位不要因口罩供應短缺而恐慌。做好個人衛生工作,香港定必「大步躝過」。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