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伊信仰的宗教特色

今天香港約有2000多名信徒,他們平日在會址或私人地方聚會、祈禱、讀經和唱詩,宗教氣氛並不濃烈。一般人忽略了巴哈伊信仰的存在,其實此宗教在香港已有過百年歷史了。

香港有哪些主要宗教?據官方《香港年報》的「宗教與風俗」一章所載,有佛教、道教、孔教、基督信仰(包括基督教和羅馬天主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和猶太教,其他還有巴哈伊教和祆教(俗稱拜火教)。香港人也許聽過古老的拜火教,但對新興的巴哈伊信仰(Bahá‘í Faith)就感到陌生了。

巴哈伊信仰大約可用12字概括:「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類一體」,即尊重任何宗教,認為所有世界性宗教來自同一神聖根源,本質一致。巴哈伊亦主張男女平等,消除各種偏見和貧富差距,宗教與科學和諧共處,促進文明昌盛,建立世界聯邦;另外實施普及教育,讓每個人可以獨立探尋真理。1935年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翻譯巴哈伊經典時,發現其主張與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相通,因在將之譯為「大同教」。

香港有些人對此宗教略有所聞,多數基於本地創作歌手方大同,因為他及其父母都是巴哈伊教徒,但對巴哈伊教義就不甚了了。這也難怪,因為此宗教沒有布道行為,不接受外界饋贈和獻金,亦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較其他宗教低調。

崇拜場所靈曦堂

巴哈伊雖然不設地方教堂,但在各大洲建了崇拜場所,名為「靈曦堂」(Dawning Place of the Praise of God),意思是「讚頌上帝的黎明處」。目前全球有八座洲陸級靈曦堂,分布在美國芝加哥以北的威爾梅特(1953年)、非洲烏干達坎帕拉(1961年)、澳洲悉尼(1961年)、德國法蘭克福(1964年)、中美洲巴拿馬城(1972年)、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阿皮亞(1984年)、印度新德里(1986年)和智利聖地亞哥(2016),近年建了兩座地方級靈曦堂,包括柬埔寨的馬德望(2017年)與哥倫比亞的Norte del Cauca(2018年)。每座建築物都宏偉瑰麗,成為當地的遊覽景點,同時歡迎任何宗教和種族的人入內祈禱或冥想。

我認識巴哈伊信仰始於若干年前在印度新德里旅遊,慕名參觀一座外形像蓮花的殿堂,那是巴哈伊教徒在當地興建的靈曦堂。最近我去澳洲悉尼旅行,知道市郊也有一座靈曦堂,雖然路途遙遠,但也不惜專程一行,進一步認識這個宗教。

曦堂的崇拜禮儀十分簡單,由參加者負責朗讀不同宗教的經文。
曦堂的崇拜禮儀十分簡單,由參加者負責朗讀不同宗教的經文。

世界各地的靈曦堂設計不一,但共同點是中央有一個圓頂或尖頂,周邊設有九扇門,並有九角星裝飾。九是最大的阿拉伯個位數字,代表全部,即各宗教信徒皆可從不同門戶進入,在同一屋頂下崇拜。中央的拱頂象徵合一和團結,也代表不同宗教的神是同一位神。

靈曦堂內有高聳空間,布置簡潔莊嚴,不放偶像,旨在提供一個寧靜空間給人們默想。在指定時間會舉行集體崇拜,儀式十分簡單,主要是朗讀世界性宗教的聖典經文,由於沒有神職人員,朗讀工作由參加崇拜的人負責,除了讀巴哈伊經文,還有印度教、佛教、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等,中間唱詠讚美詩。

悉尼的靈曦堂每周日上午舉行英語禮拜,每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增加一節華語禮拜。我到訪時正值華語禮拜,但當日前來的華人教友不多,結果我被臨時邀請在靈曦堂朗讀兩段經文。這是巴哈伊信仰的特色,不論何種宗教背景都可參與其中。

誦讀經文時,有無伴奏的唱詩穿插其中。
誦讀經文時,有無伴奏的唱詩穿插其中。

巴哈伊信仰源起

巴哈伊信仰誕生於19世紀中的波斯(今伊朗),是世界上最年輕的獨立宗教,但發展十分迅速,現今有600多萬信徒,遍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次於基督宗教成為全球分布第二廣的宗教。

要追溯這信仰,先由波斯人巴布(Báb)說起。巴布本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信徒,1844年25歲時,宣示自己是伊斯蘭信徒等待了一千年的「應允者」(the Promised One),吸引許多人追隨他,形成「巴比教」。巴布寫了大量書簡闡明教義,又訂立新的戒律,並預言將有另一位顯聖者來臨。隨着巴布聲望日隆,新的信仰向外傳揚,動搖了波斯國王的權力,也影響了什葉派長老的領導基礎,結果巴比教徒遭到鎮壓,巴布亦於1850年被處死,終年31歲。

在巴布眾多追隨者中,有一位波斯貴族,自稱「巴哈歐拉」(Baháʼu’lláh),意為「上帝之榮耀」。他為營救巴比教徒而被捕,其後流放巴格達。1863年在當地的裡茲萬花園(Garden of Ridvan)宣示自己是上蒼揀選的使者,亦即巴布預言出現的顯聖者。巴哈歐拉創立巴哈伊信仰,追隨者稱為「巴哈伊」,並將巴布視為此信仰的先驅。

巴哈伊信仰在當時的社會被視為異端,1868年巴哈歐拉被鄂圖曼帝國政府囚禁於巴勒斯坦的阿卡(Acre),期間寫了許多經典和著作。1891年巴哈歐拉指定阿卡附近的海法(Haifa)作為巴布的安息地,翌年巴哈歐拉逝世,享年75歲。其長子阿博都‧巴哈(Abdu’l-Bahá)按照父親遺言,將巴布遺體秘密地從波斯運往海法下葬。巴哈歐拉在阿卡的下葬處,亦成了教徒重要的朝聖地。

巴布之墓位於距離海法市中心不遠的卡梅爾山(Mt Carmel,又譯迦密山)山腰,1953年世界各地教徒合力捐資建造了一座宏偉的陵寢建築,採用古典折衷主義風格,中央有圓拱金頂。陵寢四周開闢19層階梯式花園,由山腳至山頂綿延千米,成為海法最矚目的地標。巴哈伊教徒在1963年成立「世界正義院」作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於巴布陵寢附近。

1985年我第一次到以色列,是由希臘羅德島乘船經塞浦路斯抵達海法。當年不知道該處有巴布陵寢,亦不知那是巴哈伊的宗教聖地,因此沒有久留便乘巴士前往耶路撒冷,造訪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去年再訪以色列,專程由耶路撒冷乘巴士到海法,一覽巴布陵寢及周邊的巴哈伊花園。這裏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早上有義工帶領遊客穿越花園近觀陵寢。這座建築物連同阿卡的巴哈歐拉陵寢共七處地方,在200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首項屬於新興宗教的文化遺產。

以色列海法港的巴布陵寢和巴哈伊花園,已成為當地著名景點。
以色列海法港的巴布陵寢和巴哈伊花園,已成為當地著名景點。

香港的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遍及全球,早在1862年已有巴哈伊教徒來華,曾在上海居住六年。他是巴布一位親戚,從事中國茶葉、瓷器和金銀首飾等貿易,1870年到香港住過一段時期,後來他的弟弟也到香港與其合夥開辧一家公司做生意。此後巴哈伊信徒絡繹不絕,他們來往中國時大都經過香港。

到了1920至30年代,開始有香港人入教,1956年在香港成立靈體會,這是巴哈伊信仰的地方組織。當教徒逐漸增多後,1974年再成立總靈體會,由地方靈體會選出九名委員出任。全世界各國的總靈體會委員每五年選出九人擔任「世界正義院」的委員,行集體領導。

今天香港約有2000多名信徒,他們平日在會址或私人地方聚會、祈禱、讀經和唱詩,宗教氣氛並不濃烈。每年1月他們邀請各大宗教的代表出席「世界宗教日」,分別就指定主題以誦經、演唱或發言方式,闡述各自的宗教理念,促進彼此了解。我從網上得知他們的活動,上月參加了世界宗教日,當天有佛教、基督教、孔教、道教、印度教、伊斯蘭教、耆那教、猶太教和錫克教的代表出席和分享。由於活動沒有向外宣揚,一般人忽略了巴哈伊信仰的存在,其實此宗教在香港已有過百年歷史了。

香港的巴哈伊教徒最近舉行世界宗教日,邀請不同宗教代表參加。
香港的巴哈伊教徒最近舉行世界宗教日,邀請不同宗教代表參加。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