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1大選,民進黨的蔡英文獲得高票,當選第15屆總統,贏得不少外國政要溫情脈脈的祝賀。
美賀蔡英文 年輕人取向
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賀詞,稱1‧11大選中,「台灣人自豪地重申了他們對自由、開放與民主社會的堅持,他們的勇氣鼓舞着所有熱愛自由的人們。」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賀詞,讚揚台灣選舉「展示了生氣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力量。這種民主制度,加上自由市場經濟和充滿活動的公民社會,使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的一個典範。」
當蔡英文閃耀勝利者的光環時,「百年老店」國民黨卻深受失敗的打擊。
1月15日,國民黨中央常委會檢討失敗的7大原因,提及兩岸論述無法回應當下變局、策略失誤和「國民黨不受年輕選民青睞」;會議有中央常委總辭,但未強調香港因素對選情的影響。
本文述評國民黨失敗的主要因素,涉及策略模糊與意識對抗,兩岸關係與親共、防共,香港奧巴桑與大轉盤,年輕人(20—39歲)的焦慮與價值觀、身份認同。
奧巴桑,是閩南語系台灣話常用的外來語,泛指上了年紀的婦人,像香港街坊的「阿嬸」之稱。
說「香港奧巴桑」,是指香港特首出台「送中案」並引發大規模社會抗爭,引起許多台灣人恐慌,加深他們的恐共和排共傾向,把選票投給蔡英文。
在調侃的場合說奧巴桑,有諷刺老婦冒冒失失給國民黨惹麻煩之意。
從策略模糊 到對抗極權
1996年以來,總統的自由選舉關乎北京因素、華盛頓因素,除本次之外均與香港因素無關。
台灣海峽兩岸的戰爭與和平,由北京主導。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1958年的「八二三炮轟金門」(台方稱八二三炮戰),均由毛澤東(1893—1976)發動。後一戰爭,有試探華盛頓「戰略意圖」之意。
兩岸關係的略寬或偏緊,與北京的政治生態息息相關。胡溫新政時期(2003—2013),有「和諧社會」的口號,兩岸關係緩和。
這幾年是個人極度集權的「新時代」,重申毛的階級鬥爭論,強調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論,又提出鬥爭論,對台政策日趨強硬。
2019年初,北京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推動兩岸統一,強化「文攻武嚇」,引發許多台灣人的憂慮。
華盛頓也調整了戰略部署,由原來的策略模糊轉為意識對抗。原是對「一個中國」的公開支持,鼓勵兩岸對話交流,淡化意識形態分歧,期待北京深化改革,融入國際社會。現在,是公開指責北京的極權主義,高揚自由、民主、人權等普適(普世)價值,並強化對台的外交、軍售協助,形成防範、抵制極權主義的新浪潮。
國民黨親共 年輕人失望
台灣的兩岸政策,原也是以策略模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手段,維持和平現狀。馬英九一直強調「三不」(不獨、不統、不戰),和平對話,發展經貿關係,達致減低「生存風險」。
但是,在「兩岸交流」中,國民黨及其黨員、商人的日趨親共,引起許多台灣人的警惕。
撰寫《意外的國父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和現代台灣》的台灣史評論人汪浩,接受自由亞洲電台訪問(2020‧1‧7)時說,「蔣經國路線」是反共、親美和「中華民國台灣化」。
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2000—2005在任)訪北京後,認為「必須要依靠共產黨的力量」與民進黨競爭,因而「跟共產黨的關係愈來愈緊密,……使國民黨紅統化」。
所謂紅統化,指紅色統一。在連和馬英九(2005—2007及2009—2014在任)、洪秀柱(2016—2017在任)等當國民黨主席20年間,國民黨給社會大眾最深刻的印象是:親共,而且愈走愈近。
在政界,急進的統派活躍。民眾還質疑北京「滲透」某大報,前國民黨胡姓副主席成為此報總管。
對於華盛頓、北京的種種變化,國民黨的敏感度不足,缺乏較靈活、能面對現實的應急預案。它仍把「兩岸交流」的經濟利益放在絕對的首位,忽略了民意轉變中的安全焦慮、身份認同、自由民主價值觀。
三地差距大 護自由民主
中央研究院(台北)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引述中研院2019年春季末的民調,稱即使兩岸的政經發展水準相同,有73%受訪者仍不想兩岸統一;其中20—34歲者的比例是93%(中央社2020‧1‧11)。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2018年的人均GDP(美元),大陸(紅中)9600,台灣近2.5萬,香港超過4.8萬,差距頗大。
在全球指數排名,2018年度的經濟自由度是:陸100,台10,港1;新聞自由度是:陸177(倒數4),台42,港73;民主指數是:陸130,台32,港73。
兩岸三地差距甚大,台灣人特別是年輕人排拒極權主義的社會管治模式,不能接受在香港已走樣的「一國兩制」,是很自然的事。
在民意排拒之下,國民黨一些政客仍唱親共之調,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獲「紅網」支持宣傳,被視為北京的「助選」。他到訪港、陸的言行,又給台灣居民「國共是兄弟黨」的親密形象,這就成為他參與1.11大選的負面政治資源。
奧巴桑送禮 為小英助選
1月14日,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發表選前的民調,稱北京因素和香港因素、年輕一代、中產階層轉向,是影響大選的3個關鍵因素。68%選民很支持或支持香港的「反送中」,32%則不支持或很不支持;年輕一代的投票取向,是72%投給蔡英文。
蔡把握香港因素造勢,運用視屏再現香港和平請願與警暴的「場景」,讓台灣選民特別是年輕人警覺:以手中的一票,支持自由民主。這一仗,使蔡英文從民意的弱勢翻轉過來,壓倒了韓國瑜。
有人說,蔡英文「運氣好」,碰上「香港奧巴桑送來大禮」,扭轉2018年冬九合一選舉的殘局。
就政治效應而言,香港奧巴桑提出不切實際的「送中案」,打亂了韓國瑜「助選」者的選戰策略部署,民意從「討厭民進黨」轉為「芒果乾」(台語,亡國感之諧音)。
台灣選民在臉書(社交網)留言:
「蔡英文明天的謝票路線,第一站是北京中南海,第二是中環前港督府,第三是灣仔警察總部,第四站開始才回到台灣吧。」
這是包含蔡當選的北京因素和香港因素。
年輕人出頭 涉身份認同
據台北官方數據,在1931萬選民中,20—39歲的年輕人665萬,佔34%;年輕人的取態,是絕不可忽略的因素。
年輕人倒向蔡英文,關乎國民黨的「兩岸交流」,引起他們的安全顧慮,加深對國民黨的不信任;韓國瑜形象引起的爭議,也使他們厭棄國民黨。
認同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的普適價值,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也成為年輕人疏離國民黨、投向蔡英文的動力。
本文原題〈國民黨受重挫 涉香港奧巴桑〉,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站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