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找機會打破僵局

過去談到溝通時,都碰到一個問題:誰作主動?誰走出第一步。很多人以為,自己行出笫一步,就是「失去威嚴」,比對方低了一等。尤其是當自己的輩分或地位比對方高的時候,更認為對方應該主動,才能顯示誠意。

新任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昨日與林鄭月娥見面。這是禮節性會面,沒有什麼特別的新聞。不過,人們總希望在這些禮節性活動過後,港府能夠抓準契機,盡快作出具體的行動,消除溝通的障礙,打破眼前的僵局。

過去談到溝通時,都碰到一個問題:誰作主動?誰走出第一步。很多人以為,自己行出笫一步,就是「失去威嚴」,比對方低了一等。尤其是當自己的輩分或地位比對方高的時候,更認為對方應該主動,才能顯示誠意。

我想,這不一定錯,但也不一定適合所有環境。相信大家都聽過「三顧草廬」的歷史故事。劉備紆尊降貴,三次親身前往拜會諸葛亮,請教政事,邀他出山。結果,諸葛亮對劉氏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雖然不能復興漢家大業,但畢竟成為一時豪傑,造就鼎足而立的三國之勢。後世除了稱讚諸葛亮雄才偉略之外,更稱讚劉備禮賢下士,知人善任。

所以,既然駱惠寧嘗試爭取第一個好印象,在首次亮相時以寬鬆示人,善待記者,跟着主動拜會林鄭月娥,那麼港府和警方也應該抓準時機,創造友善的氣氛。

泛民毋須謝絕中央的邀請

其中一個方法是,籌備一次新任區議員前往粵港澳大灣區之行,因為他們的地區事務也可能與內地有關。行程要實務的,深入體驗的,而不是嘻嘻哈哈、吃喝玩樂,更不是統戰味道的。

要做到這種效果,就要打破過去類似活動的常規。例如,地方領導不要出來接待,連吃一頓飯也不需要。此外,行程甚至可以由客方提出,主人家盡量照辦如儀。

如果感到有些活動是難安排的,大可騰出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讓客方自行安排。只要想得寬鬆一點,主客雙方都可以靈活掌握的。

記得多年前泛民到上海去,與時任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討論政改問題,雖無進展,但總算創造一些氣氛和「下次再談」的條件。豈料,會議結束後的晚上,有幾位泛民議員約了一些學者閒談,結果被港澳辦以外的人員阻止了,還請那些學者「識做」,自我暫時消失。泛民議員按時登門不見,連電話也打不通,事後才知道累了別人。

總之,雙方都要創造機會。如有,泛民也毋須謝絕。雖說水到可以渠成,但重要的是有水流到。不嘗試主動,水不到,渠不成。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