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學生連袂來找我。「老師,您不是說人是好逸惡勞的嗎?演化使動物節省體力,使在下一波的獵食中能生存下來,為什麼這篇報告說在政府保障收入後,還有人願意繼續工作?」
原來這是一個「無條件基本收入」的社會實驗,德國、芬蘭等國家想發給每個18到64歲的公民基本生活費,讓他們可以放手去嘗試新的事物,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減少貧富差距所帶來的不公平感。
但是當被問,「假如政府無條件保障你基本生活的費用,你還會去工作嗎?」有60%的人說會,30%的人說,「會改上半天班或去創業、做志工,」10%的人說,「會回學校去進修,去看世界充實自己,好好照顧家人。」
這個答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尤其這幾個學生。因為這個年齡的人,對自己的志向還捉摸不定,遑論工作熱情,所以不能了解為什麼沒有薪資也願工作。
其實人們都高估了金錢的價值,研究發現一個企業能不能留住人才,薪資條件只佔第四位。能發揮自己的所長、老闆肯重用、團隊很和睦都比薪資重要。
一旦意義消失,再多的錢也沒有用
人生要過得幸福美滿,必須要找出生命的意義。很多教授退休後仍然每天去實驗室就是一例。
心理學上曾有一個實驗說明了,只要工作有意義,錢少或沒有錢都會願意去做,但是一旦意義消失,再多的錢也沒有用。
這個實驗是請大學生來實驗室組裝樂高,做完會有酬勞,但酬勞會每次遞減,最後趨零。因為組裝樂高頗有創意,學生都喜歡,所以會一直做下去,哪怕後來沒有錢了也不在乎。
另一組大學生雖然也是一樣組裝樂高,但是做完後,實驗者當他的面把樂高拆掉,告訴他因為材料不夠,必須回收再利用。然後請他繼續用同樣材料再創作。這時受試者不願意了,看到自己辛苦的成品不被重視,即使有酬勞也不願意再做。
所以工作有意義,覺得自己對社會有貢獻,是生活的重點。
這個社會實驗像個暮鼓晨鐘,提醒了我們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人之異於禽獸就是人在溫飽後,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現代人必須調整生活重心,放下那些穿腸過的東西,人生才會快樂。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