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當地時間上周四12月12日舉行大選,我湊巧在倫敦出差,目睹約翰遜的保守黨勝出,650個國會議席中贏得365席,增加了47席,在國會中有40席的優勢,保守黨主要對手工黨得到的議席由262席下跌至203席,是1935年以來最差的成績,黨魁郝爾賓黯然宣告下台。
有人說這次英國大選是戰後英國最重要的一次選舉,擾攘多年的英國脫歐由此進入直路。選舉結果傳出後,市場反應正面,認為有決定總比拖着好,英鎊兌美元一度創18個月新高。
說是工黨之敗更貼切
這次選舉令我反思香港剛剛舉行過的區議會選舉,兩者甚多雷同之處:
1)很多人都估計保守黨會勝,一如泛民會勝出一樣,只是贏出議席之多超乎預期;
2)這次選舉說是保守黨之勝,不如說是工黨之敗。相較上次選舉,保守黨的得票率只是微升1.2%至43.6%,但工黨的支持率卻下跌7.8%至32.2%。正如區議會選舉,很多票是衝着反對建制而投的,泛民代表是誰和地區政績是什麼並不重要。
3)兩次選舉的輸家都在傳統票倉失利。香港的區選中,紥根地區多年的香港第一大黨民建聯在上屆的117席裏只能保住21席。同樣這次英國大選,工黨一些傳統票倉例如工人階級集中的Midland都易幟。
4)很多影響深遠的政治事件產生,雖然有歷史積累的原因,但往往是由小事情引發。三年前英國首相卡梅倫的一次賭博,在脫歐公投上輸了一個馬鼻(51.9%對48.1%),開展了這場荊棘滿途的脫歐之路。當日英國的中上階層,尤其是倫敦的金融界都不支持脫歐,認為脫歐會付出龐大的經濟代價。但日子一拖,加上接下熱山芋的文翠珊處理手法笨拙,令支持脫歐的人愈來愈多。同樣修訂《逃犯條例》原本是林鄭的小聰明計算,但因為處理失當,在一個特殊的時空裏(中國的崛起被西方圍堵),造成歷史性的傷害。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