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少年焦慮感高、幸福感低對家長及老師的啟示

本文結合PISA及HBSC兩組數據,探討香港中小學生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以及功課壓力、考試焦慮感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並提出家庭及學校可行的方向。

引言

國際研究早已發現香港青少年考試壓力大,升學及就業的焦慮感高,均有可能構成青少年的種種身心問題,加上早前有研究指出港青不善於安排作息、甚至怯於休息(註1),當然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這種doing good feeling bad的現象是香港及華人社會的通病。其實在華人社會,青少年考試的壓力是否特別大,生活是否特別不開心呢?華人學生在國際評估中一向名列前茅,其中香港歷屆PISA的閱讀、數學、科學成績均名列全球首十名。在2015年4至5月期間,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以隨機抽樣方式,邀請了138間中學約5000名學生以電腦進行PISA 2015測試,除了評估他們在科學、閱讀和數學三方面的學科能力外,更以學生幸福感/福祉(well-being)為研究重點,探討學生幸福感所需的心理、認知和社群等素質;這些素質包括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考試焦慮感、學校歸屬感及成就動機等。

華人學生的優異成績是建基於犧牲孩子的快樂童年嗎?華人學童在追求優秀表現的過程中需要承擔很大的考試壓力和焦慮嗎?圖1顯示在72個參與PISA 2015的國家和地區中,華人社會的青少年考試壓力的確高於國際水平(OECD平均值為0.01),香港學生考試焦慮感高達0.33,高於中國四省市(0.23),稍低於澳門(0.37)及台灣(0.39)。另一方面華人社會的青少年幸福感則低於國際水平(OECD平均值為7.31)。PISA 2015採用了「坎特里爾階梯(Cantril ladder)」量表,評估受訪者對自己目前生活的滿意度,作為幸福感的指標。量表由11點組成:0分代表最差的生活狀況;10分代表最好的生活狀況,香港15歲學生幸福感為6.48,低於中國四省市(6.83)、澳門及台灣(6.59)。

為了進一步探討中小學生的壓力及身心靈健康現況,筆者的研究團隊參與了HBSC的國際研究。(註2)香港於2018年完成了HBSC預試,共有7間小學及9間中學參與,共收回2711份有效學生問卷,當中小五學生佔695份,中一及中三學生佔2016份。本文結合PISA及HBSC兩組數據,探討香港中小學生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以及功課壓力、考試焦慮感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並提出家庭及學校可行的方向。

圖1. 中學生考試焦慮感指數及幸福感指數(PISA 2015)
圖1. 中學生考試焦慮感指數及幸福感指數(PISA 2015)

1. 壓力現況

壓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份,我們可以學會與壓力共處。香港青少年面對的壓力來自那裏?對在學的中小學生主要可能來自功課及考試。

1.1. 功課壓力

在HBSC學生問卷中,學生被問及他們覺得學校功課帶來多大壓力,表示有不同程度功課壓力的香港學生佔85.5%,相對於HBSC國際百分比(78.4%)高約7個百分點。其中有10.6%香港中學生表示有「很大」功課壓力,較HBSC國際整體百分比的14.5%為低;可是香港小學生表示有很大功課壓力的比率有9.9%,較HBSC國際整體百分比的6.7%,高出3.2%(9.9%-6.7%)。由此可見,香港仍需關注正在承受不同程度功課壓力的學生,尤其是表示有很大功課壓力的小學生。

1.2. 考試壓力

功課壓力之外,考試壓力更為嚴重。在PISA 2015學生問卷中,學生被問及對五項有關考試焦慮的陳述的同意度。研究發現七成香港中學生經常擔心自己難以應付測驗(71%);八成學生擔心自己的學業成績不好(82%);六成半表示即使測驗前準備充足(67%),仍感到十分憂慮;五成以上表示當溫習測驗時,變得非常緊張(53%)及在學校不知道如何解決課業時會感到緊張(58%)(圖2)。五項的百分比均高於OECD平均百分比;其中兩項超出OECD高達16個百分點的是「我擔心我的學業成績不好」及「當我溫習測驗時,我變得非常緊張」。

圖2. 中學生的考試焦慮感(HK vs OECD同意百分比)
圖2. 中學生的考試焦慮感(HK vs OECD同意百分比)

2. 壓力的影響:好與壞?

2.1. 有考試壓力才有好成績的迷思

不少人以為學習不一定要愉快,要有考試壓力成績才好。以香港學生於PISA 2015的表現來看,考試焦慮感愈高,成績反而愈差(見圖3)。因此,在學生的焦慮感未進一步惡化的當下,教育當局宜好好反省各項評核正在產生的正面作用及副作用。

圖3. 香港中學生在PISA 2015的成績與考試焦慮感的關係
圖3. 香港中學生在PISA 2015的成績與考試焦慮感的關係

2.2. 功課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青春期是身體和情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會有長期影響。其間,一些由壓力造成的心理及生理症狀可能在他們身上發生。本調查採用五點量表(大約每天、每星期多過一次、大約每星期、大約每個月、很少或從來沒有),收集有關學生在受訪前6個月出現身體及情緒症狀的頻率。身體症狀包括:頭痛、胃痛、背痛及感到頭暈眼花;情緒症狀包括:心情低落、易怒或脾氣暴躁、感到緊張及難以入睡。相對HBSC平均值的百分比而言,香港中小學生出現上述的身體症狀的百分比普遍較低;可是出現情緒症狀的百分比卻偏高。

表1. 過去6個月學生出現以下症狀的百分比
表1. 過去6個月學生出現以下症狀的百分比

圖4結果顯示學校功課壓力與情緒症狀的關係十分顯著。感到學校功課壓力愈大的學生,其情緒症狀愈嚴重:表示有「很大」壓力的學生,其情緒症狀指數最高(0.49);而「完全沒有」壓力的學生,其情緒症狀指數最低(-0.38)。學校功課壓力對身體症狀的影響在壓力「很大」時亦相當顯著。學校功課壓力很大的學生,其身體症狀最嚴重(0.32);完全沒有壓力的學生,其身體症狀較小(0.02)。整體而言,學校功課壓力對身心健康均有負面影響,尤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更為嚴重。

圖4. 學校功課壓力與情緒及身體症狀的關係
圖4. 學校功課壓力與情緒及身體症狀的關係

2.3. 功課壓力對幸福感的影響

HBSC的學生問卷同樣採用「坎特里爾階梯」量表來量度學生的幸福感。香港中小學生的幸福感平均值為6.86,顯著低於HBSC整體平均值7.63。圖5顯示學校功課壓力愈大,生活滿意度愈低。表示「沒有」功課壓力的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最高(7.3),其次為有「一點點」功課壓力的學生(7.1),兩者均顯著高於表示「有一些」壓力的學生(6.6),而表示「有很大」壓力的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最低(6.0)。

 

圖5. 學校功課壓力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
圖5. 學校功課壓力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

註1: 突破機構於2018年10月至12月期間,就青少年倦怠(Burnout)情感向逾1000位10至29歲青少年進行調查。調查發現逾四成三(43.1%)的人怯於休息,另外,近四成人(39.5%)在休息後感到內疚。

註2:在2018年3月至5月期間,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青年研究中心」及「香港學生能力國際評估中心」合作成立研究小組,邀請香港中小學進行「學童身心靈健康評估計劃(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預試。該評估計劃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域辦事處統籌的跨國研究,現時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為比較各國之間和青少年不同階段的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本文轉載自2019年9月第47期《紫荊論壇》。

香港青少年的焦慮感高而幸福感低對家長及老師的啟示二之一

何瑞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