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李光耀逝世了,舉世敬悼。筆者曾在新加坡工作三年。近年回港目睹社會變遷,兩地對比高下立見,因而對李氏的卓越功績,感受尤深。叢爾小國造就一代偉人。因爲他高瞻遠矚,有遠大的歷史目光和國際視野。這正正是香港獨特的重商文化基因裏最最缺乏的元素。
李光耀準確解讀中美關係
李光耀就中美關係發表過很有洞察力的觀點。他認爲中美兩國無法避免競爭,但可以避免衝突。現在不是冷戰時期,中美雙方競爭的,是話語權,影響力和綜合實力。而這種競爭的局勢會逐漸緩解,因為中國需要美國的市場和技術,需要派學生去美國學習如何經商從政。這將花費20年乃至30年的時間。如果中國和美國吵架,彼此變成死對頭,那麼中迫切需要的信息和技術發展能力將被切斷。
中美兩國之間的競爭,將維持在一個能使中國繼續利用美國資源的臨界綫上。中美之間不存在不可調和的意識形態衝突。中美關係既是競爭的又是合作的關係。雙方經常溝通,隨時調整,更新認識,在競爭中共存共榮,這就是習近平所說的新型大國關係。
近日基辛格在北京也談到這種大國關係,很有見地。他在出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經濟峰會時說,中美之間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兩國應充分認識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是一種潛在競爭對手之間建立的大國關係,要不斷豐富這一概念的內涵。新時代的一個新特徵,就是很多全球挑戰只有通過合作才能解決。這也是中美兩國超越衝突,開啟一種國際秩序新模式的動力所在。
回憶起1971年訪華時的情景,基辛格說:當時的人們很難想像,日後中國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40多年前,中美主要任務是處理眼前的分歧,現在要做的是把握共同機遇,是努力影響整個國際體系,避免不同地區出現的危機和衝突發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雙方都應當以坦誠的態度向對方說明自己的目標和對國際秩序的看法,共同探討應對全球挑戰的戰略。他說,中美兩國應當相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馳。從根本上講,中美兩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充分認識合作的重要性,同時以高效的方式管控好彼此交往中遇到的問題。
香港和內地的關係,是家內事,更應和諧友善,有話好好説。建議虛心參考李光耀和基辛格上述有關中美關係的説法。
千百年災難令中國變強
溫家寶2009年在劍橋大學公開演講,談到中國既是一個古老大國,但同時也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他那篇演説值得細讀。筆者回眸中國的百年滄桑,1900年八國聯軍,外國軍隊總共才3萬人(其後至5萬人),攻陷天津後長驅直進,殺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挾光緒倉惶出逃。當年中國人口4.5億。外國將軍們到談判後期,要決定賠款數字時,酒酣耳熱後亂講,要中國人每人賠一兩銀子,所以和約上訂明賠款四萬萬五千萬兩銀子。那是清朝海關多少年的稅收?根本賠不起。當年是義和團惹的禍,愚昧透頂。
66年後,再來一次舉國癲狂,紅衛兵到處打砸搶。那是封建落後的專制文化和帝皇意識的沉渣泛起。直到1979年,中國才真正開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那天溫家寶演講時說:是千百年來深重的災難,鑄就了中國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品格。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從民族的進步中得到補償。中國渴望百年恥辱重洗、在未來重新成為世界的一員,恢復昔日的榮光,按照自己的特殊條件繼續努力。現在距離全面小康的目標還遠,人的素質尚待提升。要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盡其能,極不容易。但這同時也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夢想。
年輕一化要明白宏觀脈胳
我看香港的年輕一代,要有國際視野和全球觀念。現在還在大學求學的,未來4、50年有大好前途,要好好地準備自己。這樣就需要認識中國,認識世界,不要被個別一些簡單的政治概念蒙蔽了眼睛,被政客口號式的喊話牽引着,只看到2017的特首選舉,以爲這就是一切。我們毋需一定要很愛國,但一定要珍惜自己,要認清世界格局和大歷史的趨勢,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抬頭看遠一點。
譬如說,我們儘管反對個別政客或官員,但不能否定整個特區政府。我們儘管對文革和六四有強烈的反感,但不能否定整個中央政府。我們可以反對一黨專政,但不應簡單地否定中國共産黨。我們在學校要推行的,與其說是國情教育,不如說是環球視野教育;要追求樹立冷靜客觀的大歷目光和跨地域的眼界,這樣才能掌握全局,建立批判思維,不會被政客欺騙走到極端做人家的馬前卒。對抗無助互利共贏。只有釋出善意,才有建立互信的基礎,然後誠懇對話,才會有建設性的合作,促進民主改革。
海闊天空 就在眼前
所謂中間民主派,其實是包括筆者在內的沉默的、務實理性開明的、守法奉公的、大多數來自中等家庭的香港市民;最重要的是對國家有認同,對民族有感情,肯定內地的發展方向,希望我們同坐的這條船能夠穩步前航。
「百人一匯」近日已向理性務實的民主派釋出善意,表明中間派的立場,已為各方提供了下台階,關鍵是個別議員是否願意踏出合作的腳步。最近台灣有新政黨成立,叫民國黨,光是這名字本身,已經給社會無窮的想像空間。筆者有這麽一個預感,香港會有新政黨或新智庫出現,匯聚沉默的中間務實理性的大多數。有心人何不組建特區黨,前提是承認一國兩制,為特區利益服務。
政改討論到這個轉折關頭,是時候有理性務實的泛民成員,繼承司徒華生前的遺願,仿效李光耀務實的軌跡,引領香港在夾縫中尋找出路。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那麼,我們就可以超越,Beyond的海闊天空就在眼前。李光耀的逝世,也就及時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