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堅持、策略──勝利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既要講堅持,也要講策略。後來鄧小平提出對付美國的24字方針,發展了「存在、堅持、策略」的三結合;當中,策略尤其重要。

香港已變危城,官方和警方一味強硬和強暴,即使大陸慣用的「一手硬,一手軟」也不懂;長此下去,只會進一步把香港推向深淵,還能寄予甚麼希望呢?

那麼,就要看民間如何行動了。此刻,怎樣處理好眼前形勢,更是重中之重。我看到很多在前線抗爭的「衝衝子」,像當年的共產黨不怕犧牲,排除萬難,但我又不想看到愈來愈的無謂犧牲。所以,這個時候不妨多點向執政前的中共學習;我的前提是──執政前的中共,尤其是處於困境的中共,而不是執政後的中共。

例如,中共起家時也犯過多次極左的弊病。他們的十次路線鬥爭,很多都是激烈冒進和策略而行的較量。後來,中共因為激進而損兵折將,被國民黨圍在井岡山,先後五次「反圍剿」,最後還是要繞行二萬五千里,退到延安;美其名是勝利「長征」,實際是「着草」逃亡。

最後勝利的必要條件

後來,他們終於學懂了「存在就是勝利」,今天保留實力,他日才能鞏固和擴大實力。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既要講堅持,也要講策略。後來鄧小平提出對付美國的24字方針,發展了「存在、堅持、策略」的三結合;當中,策略尤其重要。

再看中外歷史,為大眾利益而一往無前,死而後已的勇者當然值得敬重,不過,戰略性退卻、進退有度的行為也不是退縮,懦弱,失敗,而是策略,更是取得最後勝利的必要條件。

當然,「和理非」在政治訴求上毋須割席,在行動策略上則可以多點勸誡,責善,並給予援手,包括聲援和繼續集體「和理非」,以及盡快成立有民間代表性的、與政府對話的委員會(與「無大台」並不矛盾,各有各做)。這是「立體抗爭的陣地戰」,也是我經常說的互借東風,進退有度。眼前理工大學的領導層,更應該傾盡全力,保護學生,不能輕描淡寫,行動似有還無。

其實,官方也要懂得互借東風,進退有度,關鍵是目標如何?如果他們懂得借民間的東風,逐步由經濟改革走向社會改革,再走向平穩的政治改革,將會共同得益。可惜,這張「理想圖」能否實現?仍要看他們能否真的以民為本?還是以小集體的利益為本?我也毋須多想了,因為能否吸收歷史教訓,因人而異,我只相信民間智慧,定可勝天。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香港時事評論員,人稱「夫子」,曾任《文匯報》職駐北京記者,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期間劉銳紹親歷事態發展,事件的影響後來令他及該報多名高層離開報社。劉銳紹對中國大陸事務有一定的認識及見解,常在香港傳媒、電視台及報章發表時事評論。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