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探討單程證

有聲音認為土地房屋等公共資源有限,港府需取得單程證限額決定權,更好地控制本港人口增長,保障港人生活素質。

本港社會一直對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問題持兩極意見,既有聲音認家庭團聚屬基本人權,出於人道立場不應施加額外限制,且新來港人口可提供新勞動力,紓緩人口老化的問題;但亦有聲音認為土地房屋等公共資源有限,港府需取得單程證限額決定權,更好地控制本港人口增長,保障港人生活素質,兩邊的聲音各有道理。

翻查政府今年3月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的資料,截至去年共有超過100萬名內地人透過單程證來港定居,當中絕大部分是與父母、配偶和子女的近親團聚;若以年齡組別統計,過去10年以18至59歲的人佔最多,平均每年超過七成,其次為17歲以下的組別,而60歲以上的組別則每年平均只有約5%左右。同時,過去兩年平均每日只有129人及116人以單程證來港,未有用盡配額。

從上述的數字看來17歲以下的組別當是子女組成,而60歲以上的當是父母組別。但佔大多數七成的18至59歲組別人士的身份就有點模糊不清,引起不少人的疑惑,質疑他們是否屬於近親的類別。有關方面實在需要清楚解釋背後因緣的事實,以正視聽。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這個組別的組成,重新細分為子女或父母,或其他類別,並清楚解釋這些其他類別是什麼?

單程證對本港社會有益處

從數據客觀來看,單程證人士大多是可隨時投入職場的勞動力,哪怕是從事技術成分較低的基層工作,對本港社會及經濟亦有一定貢獻;而且按單程證來港年齡群組分布的趨勢,亦有助充實本港年輕人口,紓緩低出生率及人口老化帶來的社會問題。這與特首早前在社交平台Facebook直播時,希望社會用一個更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單程證對本港社會所有來的益處一致。

我們必須明白《基本法》中有明確規定,第22條第4款列明「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定居的人數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徵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意見後確定」,反映配額多少的控制權雖然不在港府手上,不過,本港在審批過程中絕非沒有角色。入境處可協助核實證件真偽及報稱關係是否屬實,倘發現資料不符或有可疑,可通報內地當局,並遣返以不法手段取得單程證的人。這樣可以減低很多人對於配額制度不公平的觀感。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孫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