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20:34:5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堅守一國兩制 對北京是上策

香港人爭取民主挑動不了中國的民情,習主席可以放心。但中央在香港霸王硬上弓,卻令國家在全球輿論失分,影響中國在全球的布局。

30多年前,鄧小平用無比的智慧去建構一國兩制;但是沒有人是聖人,30多年之後的今天,兩地發展到如今的狀況,一國兩制的初衷是否仍然成立,有很多人開始起疑。30年多前,鄧小平看錯了的兩點:一是大陸的經濟發展之快,二是內地政治改革之慢;兩件事併起來,加深了中港兩地今天的矛盾。

中國人口超過一半仍是農民,作為政治家,習當家當然很清楚他講話的對象是誰、是怎樣的素質、訴求是什麼,將與13億大陸人溝通的口徑,用在700萬香港人身上,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們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來分析兩地人的需求,便很容易明白一國兩制的重要。Maslow將人類的需求分為幾個層次,從最基本需要開始,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抗爭者非廢青 對生命有期許

香港經濟起步比大陸早很多,大陸的經濟是當頭起,但是香港已經進入一個相對飽和的狀態。大陸以整個國家平均來計算,是剛剛脫貧進入了追求安全的階段。但香港人到了今天的富泰,更緊張的是尊重和自我實現。所以今天跑出來示威的年輕人不是廢青,更多是對生命有期許而又不愁溫飽的年輕人,政府如果不明白這點,修復根本就無從入手。

相比30年前,香港佔大陸GDP的比例從高峰期的27%下降至不足3%,這是好的發展,也為兩地製造了很多商機。至於有大陸人將矛盾歸咎於一些香港人看不起大陸人,但放在1997之後出世的抗爭者身上,這一解讀是不成立的。

香港人應該接受13億人有富起來的權利和自由;大陸人要接受的是《基本法》賦予香港人的權利;而這些權利不是跟大陸比,不是跟美國比,更不是跟前港英時代比,而是當初中英政府答應我們的。從今次的事件看,香港人爭取民主挑動不了中國的民情,習主席可以放心。但中央在香港霸王硬上弓,卻令國家在全球輿論失分,影響中國在全球的布局。論利害得失,北京堅守一國兩制,才是上策。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