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談談工具。現在唸歷史,要唸、讀、寫。這樣的操作過程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但今時今日,在這個時代,一支筆已經轉化成另一個工具去表達。以前一支筆,白紙黑字,就是一個很正經的表達方式。我相信今天我們更需要的是學習如何去說。
如何說故事?
香港人是特別不會說故事的,這是一個很離奇的現象。我們看看大陸、台灣,小朋友說話頭頭是道。因為我們(香港人)都習慣了「我講你聽」的單向溝通。這是一個挺糟糕的方式。它的弊處在於,學習成果沒有 ownership(掌控權):我是一個學生,我上中國歷史課,我聽你講課,這有什麼意思呢?反之,由同學自己出來說,說你對這件事有怎麼樣的看法,就大有意思了。
但單是說出來,還是不足夠的。今時今日,我們有一種工具,可以頗為理想地在教學的時候幫助大家表達,就是把它錄下來,用相機拍硬照也是可以的。其實在年輕人當中,已經有 NGO 在做這件事,就是用錄像表達年輕人對社會、各種各樣的看法。同學們可以把學習中國歷史的心得,或是 perspective (看法)表達出來。我相信這也是可行的。
其實我覺得最困擾我們的,是同學和老師都要回到教育局平台上處理的,就是考評。我們如何知道一位學生的學習成果?我相信需要知道一個年輕人學習得怎麼樣,讓他知道自己學得好還是不好,有什麼須要改善,不足的是什麼。但因為考評這種機制的專業化發展,使我們本末倒置,使我們先有考評,再有課程,然後才有教學,最後再回到考評,要學生跟從考評的設計去學習。
先有考評 後有課程
在過去,當我們仍唸五年中學,兩年預科,三年大學的時候,在這樣的機制裏,需要在不同的階段篩選同學,因此考評有其實際意義。但今天我看到的是嘗試新方法的契機,因為在中學六年中,課程分為初中和高中。高中的部分我不太想處理(雖然最需要處理的是高中課程)……因為它把整個學制裏學生可以選修的科目變成四加一至三。
我相信有不少中學,到了某一個階段,例如中五,同學就會調整修讀各科的進度,不少會變成只修五至六科。五科包括中、英、數等一些基本知識。剩下的一科唸甚麼呢?那一個”X”,就算給你三個”X”,理科來說,傳統就是物理、化學、生物,也可以唸附加數學。
我唸書的年代,很多人一直修兩門歷史直到AL。考進了大學後,中文系也好,歷史系也罷,很快的,不用熱身就可以討論很多問題,因為大家的基礎是很深厚的。但現在我們是很難找到——可能當局會比較清楚——DSE 修讀兩門歷史的同學,我想真的是萬中無一。在選科的時候,考生也不會把歷史科放在優先位置,他們會選經濟,或其他綜合類科目,在很多選擇的情況下,有這麼多套餐,學生怎麼會選歷史課呢?
初中最重要是 Learn to learn
話說回頭,其實我想說的是初中。對我來說,初中課程是可以隨意改動的。我不相信一位同學在初中唸過三年歷史之後,在中四時再考他,他會有多少印象。在初中學習中史,是一種經驗,或者算是一種興趣的累積,也可能是一種嘗試去接觸不同經驗。其實在那三年裏,最重要的就是引起同學對學科的興趣,對學習的興趣,還有在當中學會如何自我學習。Learn to learn,而不是把一些東西硬塞給學生,然後給他列一張清單,再要求他把東西拿出來。這是一個大錯。
在初中三年,我常常舉的例子是:為什麼要同學唸井田制?井田制度是甚麼?我們當老師的,或是負責課程設計的,完全迷失了方向,我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我們老師也是這樣做的」。我們把繼承自老師的老師的老師的東西都放在餐桌上,卻沒想到這樣的菜合不合學生的胃口。
形式當然要與時並進
我建議最好在中學首三年,更改課程,改掉它 delivery (傳遞)的方式,教室再不是我站你坐,我講學,你抄筆記。抄筆記是一個很差的做法,我從來都不用。因為抄了以後學生就不用思考,對吧?我最多就是寫一下重點。今天,在互聯網這麼方便的情況下,這邊廂老師在講課,另一邊廂你可能已經在 google 搜尋老師有沒有講錯的地方。那為什麼我們不可以試一下用新的方式,新的概念,讓同學自己去學習?運用各種的方法,比如專題演講,放影片,看看《舌尖上的中國》,帶他們去國內考察,甚至去深圳講講邊境的歷史,這些都是很愉快的學習歷程。
之後要處理的,就是另一層面的問題。其實我在很多年前已經提出過,2007年我已經在報紙發表過文章,提議取消初中中史科的考評,馬上被罵個狗血淋頭。罵得最多的是行家,中學老師罵我,校長罵我,然後家長罵我,最後連我兒子也罵我,說「不考試怎麼行!」這樣其實有點諷刺,明明怕考試考得要死,不用考試還罵我?我們這種固執的思想要改。中國人由19世紀後期開始,進入了啟蒙的年代,要先把辮子剪掉,裝一下「長毛」,然後再剪短一點,穿西裝繫領帶。很多事情都在變,為什麼今天還在用當年我唸初中、高中時的(中國歷史)教學方式?
中國歷史教育的未來
可以怎樣做呢?考評可以做,就是寫寫作業,做做報告。其實今天我們要想一想,在香港這個特別行政區裏,每年都有不同團體就中國歷史或香港歷史的主題,舉辦年輕人或是公開的報告比賽。在參與評審的時候,我發現當中有很多報告非常用心,不是敷衍了事的,有一些我覺得可說是媲美專業的,這或者為中國歷史的教育方式帶出了一點啟示。
如果大家覺得有甚麼是可以繼續思考的,就繼續思考;如果覺得我剛才講的當中有廢話,就試試「轉廢為能」。換個角度想,廢話有可能為我們的中國歷史科創造一個新的天地。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