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的暴力衝突已持續近4個月,不但沒有止息的跡象,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對本港經濟以至市民生活都帶來極大的影響,如何「止亂制暴」?特區政府終於決定引入《緊急條例》頒布《禁蒙面法》,後續發展如何仍有待觀察。
《南華早報》10月1日刊登了美國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研究員、曾任CNN駐北京分社社長(1987—1995)的齊邁可(Mike Chinoy)的文章〈從和平示威到暴力到恐怖主義:北愛爾蘭問題對香港的啟示〉(From peaceful protests to violence to terrorism: Northern Ireland’s ‘Troubles’ could show where Hong Kong is heading,文章原刊於耶魯大學網站),回顧上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北愛爾蘭少數激進派發動的恐怖主義浪潮,警告香港的示威亦有類似的開端和武力升級情況。
半世紀前北愛問題 也是源於和平抗議
齊邁可先描述50年前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情景:「人們在街道上奔跑,訴求政治權利,與發射催淚彈和橡膠子彈的防暴警察對峙,衝突變成日常,反映激進躁動的民眾與孤立而反應緩慢的政府之間的鴻溝。」
文章指出,當年北愛的情景與今日香港何其相似!香港的危機迄今沒有解決跡象,而衝突增加,已接近北愛爾蘭問題的早期階段,而齊邁可指出,北愛問題最初始於一場和平的抗議運動,要求該省的少數民族天主教徒享有新教多數派和其他英國公民享有的政治和公民權利。 北方信仰新教(聖公會)的聯合王國政府,最初的反應是並不在意,且以敵對的態度支持警方鎮壓抗議。
他寫道:「2019年香港的抗議活動開始也是和平的,主要是反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因修訂後的條例,允許將香港人引渡到中國共產黨統治的大陸,但市民有更深層次的憂慮──不平等的經濟造福了富人,讓許多年輕人難望其項背,但政治決策卻由北京與『離地』的富豪結盟主導。」
英警強力鎮壓示威 觸發共和軍武裝鬥爭
「當年在北愛爾蘭,當局不願滿足基本公民權利的訴求,引發了衝突。警察使用橡膠子彈和催淚彈,徒勞無功地控制着人群。 正如貝爾法斯特的一位記者在1971年所寫的那樣,催淚煙『賦予因共同信念和共同仇恨凝聚一起的人群巨大力量,以對付讓他們吃催淚彈的人』」。
齊邁可又寫道,在香港人口稠密的街道上,催淚煙也起到類似北愛的效果,加深了人們對警方的不滿。同時,就像貝爾法斯特的平民被橡膠子彈射盲一樣,在香港使用這類武器,包括一名年輕女子被射中眼睛的案件,都加深了公眾的憤怒。
「到北愛爾蘭當局勉強承認一些1970年代初期提出的基本民權要求──結束照顧黨派利益的不公平選區、住房和工作機會均等──已經太遲。 愈來愈多天主教徒開始視北愛爾蘭自治為不合理,對特定改革的要求,讓路給了徹底『攬炒』的呼籲。」
對於愛爾蘭共和軍(IRA)來說,這意味着一場暴力運動的開始,旨在切斷北愛與英國的聯繫,並建立起統一的愛爾蘭。
兩邊陣營暴行升級 警方只拘示威者?
在香港,9月初政府滿足了撤回修訂《逃犯條例》的要求。但反對派嫌太少,且撤回太晚。「警暴」及襲擊示威者的親中人士,再加上政府的傲慢,示威者提出的另外4個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撤銷所有「抗爭者」的控罪、林鄭月娥辭職、實行雙普選民。除非滿足所有要求,否則示威者發誓要繼續抗爭。
當局不肯繼續讓步,暴力程度開始增加。最近幾周,一小撮暴徒在港鐵站入口放火、向警察扔燃燒彈、毆打他們懷疑支持政府的人。同時,親北京的個別幫派人士拿刀嚇唬示威者,但警察卻只注意或只逮捕示威者。
在北愛爾蘭,和平示威的失敗和警察的強硬態度,觸發了愛爾蘭共和軍的武裝鬥爭。值得慶幸的是,香港尚未去到這一步。齊邁可坦言,香港的道路封閉、交通中斷,空氣中的催淚煙使人回想起了1970年代貝爾法斯特日常生活所面臨的挑戰。
他認為,北京和香港特區政府採取不妥協的做法,令人擔心一些年輕示威者會把抗議推向暴力和恐怖主義的風險,這並非沒有道理。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