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ific Crossing: California Gold, Chinese Emigration, and the Making of Hong Kong的中譯本面世,是我事業上的里程碑。多年來,我主要用英文寫作,一直盼望有人將我的書籍和文章翻譯成中文,讓我能跟更多的讀者群交流。這夢寐以求的事,終於實現,我當然興奮極了。
研究華人出洋史,我走了漫長的路。早在1980年,我選了東華醫院的歷史作為我博士論文的主題,幾經曲折才獲得東華三院批准我參考它非常豐富的檔案,使我得以深入認識這機構從1870年開始,沒有間斷地為香港服務所作出的巨大貢獻。當時我論文的焦點是香港的華商領袖和殖民地政府的關係,不過,從東華檔案資料中,我發現了很多東華和海外華人機構及個人的通信和其他記錄,反映出他們之間的頻繁和複雜的聯繫。這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十九世紀華人出洋的歷史,令我耳目一新。我從來沒想到,香港和出洋的華人竟然有那麼密切的關係。Carl T. Smith和H. J. Lethbridge有關東華醫院的文章,只論及它在本地的工作,而沒提到它的海外關係,所以最初我對這那些檔案資料,感到有點困惑,不曉得怎麼詮釋這意外的知識,尤其是怎麼把它融入我論文原有的框架裏。擁有這麼多海外關係的東華醫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那是1980年代初的事。我的論文在1987年正式完成,1989年改編成書出版, 名為Power and Charity: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Tung Wah Hospital, Hong Kong。2003年再版,書名改為Power and Charity: A Chinese Merchant Elite in Colonial Hong Kong。書的主題仍是香港政府和華人領袖之間的關係,東華的海外聯繫,當然也涉及到,卻未能全面發揮。但我相信這方面的歷史實在值得再探索,只是要等機會吧。
1980年代初,香港出現了移民潮,在坊間,「移民」突然成為了熱門話題,學術界也如是。香港大學地理系的Ron Skeldon教授和社會學系黃紹倫教授等進行了一系列的移民研究計劃,其中的項目是出版一本名為Emigration from Hong Kong的書。我負責的部分是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移民情況,分兩章報道。這是難得的機會讓我正面研究華人遷徙的歷史。我參考了很多政府的檔案記錄,整理了大量來往乘客的數據。老實說,我對數字是充滿恐懼的,不過為了完成這個項目,唯有硬着頭皮,拚命的堆砌,沒想到竟然成功建構出重要的數據庫。這兩章後來也成為很多學者引用的參考資料。
我的成果實有賴多位前輩的提攜。我最感激的是施其樂(Carl T. Smith)牧師。眾所周知,施牧師花了幾十年工夫收集、爬梳、整理了大量香港歷史的原始資料,填補了很多香港歷史的空白,給香港史的研究打下了穩健的基礎。香港能成為新的研究領域,他功不可沒。他為人慷慨爽朗,一生淡泊名利,真的為學問而學問。他的工作態度嚴謹,但又和藹可親,從來都樂意把一點一滴積聚下來的資料和大家分享。他更毫不保留地讓我使用
其著作包括Power and Charity: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Tung Wah Hospital(1989)、The Last Half Century of Chinese Overseas(1998)、Pacific Crossing: California Gold,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Making of Hong Kong(2013)以及The Bank of East Asia: A Century of Innovation, Progress and Commitment, 1919-201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