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健:所謂對話平台的分化作用不能輕視

林鄭選擇在8月18日百多萬人迫爆維園之後拋出對話平台,是企圖混水摸魚,把原來是抗爭運動的成果變成分化運動的槓桿。

8月11日百多萬人迫爆維園的目的是要求政府正面回應五大訴求。林鄭月娥的回應是:建立對話平台。我相信絕大多數抗爭運動的支持者都不收貨,但這個所謂對話平台的分化作用不能輕視。

老實說,如果政府想找人「對話」,根本不需要什麼平台,也沒有理由要在社會躁動持續兩個多月後才做。就算林鄭或者政府官員不敢與街頭的抗爭者對話,建制內的架構如立法會、區議會不就是最方便的對話平台。但事實卻是:立法會完全不開會,多個區議會禁制討論《逃犯條例》。另一方面,在社會上過去兩個多月有不少團體和群組提出過種種意見,林鄭有嘗試和他們對話,了解他們的想法嗎?

以虛的對話消化實的訴求

林鄭選擇在8月18日百多萬人逼爆維園之後拋出對話平台,是企圖混水摸魚,把原來是抗爭運動的成果變成分化運動的槓桿。8‧18行動是抗爭運動以和理非的方式展示不畏懼政權的打壓,堅持五大訴求。參與行動的人數之多,顯示在多次激烈的街頭衝突後,抗爭運動仍然有強大的民眾支持。面對人民和平理性的怒吼,稍有良知的政府就應該接受民眾的訴求。但林鄭不談這些訴求,只談對話平台,是希望利用市民對平靜生活的盼望,以虛的對話消化實的訴求,削減抗爭運動的民眾支持。

8月初北京決定全面打壓抗爭運動。8月7日深圳大會吹響進攻號角,之後武力鎮壓升級、抹黑抗爭運動的宣傳層出不窮、政府派錢收買民心。在這種種策略之外,當然還有分化抗爭運動。

政府最近幾個星期不斷説:要在暴力消失了、社會平靜下來後,才能展開真誠對話,也不排除調查整場風波的真相。這種説法是倒果為因,把衝突的責任硬推到抗爭者一方。五大訴求全部都是在大規模衝突出現前提出,正因爲政府漠視這些訴求,才令到衝突不斷升級。

我估計大多數抗爭運動的參加者不會被一個對話平台分化,但我們亦要注意有一些説法仍有一定市場,例如「任何暴力都要反對」、「對話總比不對話好」。也有一些社會賢達強調兩方都應該放手、大家都要冷靜,又或者抗爭運動已經取得一定成果,要給予政府時間處理深層次問題等等。這些説話不是説給抗爭運動中比較堅定的支持者聽,而是離間運動的邊緣支持者。而如果抗爭運動「杯葛」對話,政權可以進一步爭取一些中立民眾,向他們宣傳抗爭運動的無理,其目的只是想搞亂香港。

在武力方面,政權佔盡優勢。但在民意方面,政權暫時仍是一敗塗地。在持久戰中,政權不會只用武力打壓,會更靈活抹黑、收買、分化等種種策略,減少在民意方面的劣勢。就算我們不為對話平台所迷惑,也絶不能對其背後的盤算掉以輕心!

原刊於眾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簡介

資深的公共事務顧問、政策分析員和傳訊專才。

從事時事評論近40年,工作經驗包括新聞工作、經濟研究和工業管理。

在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及在香港大學取得社會科學學士學位。他曾出版多本關於香港和中國政治的著作。

於2005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於2004年獲頒香港公開大學榮譽院士及於1990年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