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一篇文章討論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動力,說明能幹的企業家在適當的環境下利用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當然,發展的速度還賴於該國的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程度。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是在經濟發展中,所得分配的形成。認識了所得分配形成的因素, 我們便能了解在經濟發展後所得分配是否會趨於均等。分配均等是否對社會有利。
先談什麼是所得分配
要明白所得分配是很簡單的。所得只有分給兩種人,資本家和勞工。每個資本家的所得是從他擁有的資本或資產而來。他的資本愈多,所得愈多。資本的酬報愈高,他的所得也愈高。資本的酬報是利潤和從不動產得到的收益,如房子的租金。每個勞工的所得是從他的工資或勞力的酬報而來。工資或酬報愈高,他的所得也愈高。甚麼決定資本和勞工的酬報呢?資本和勞工都是國民生產或國民所得的要素。當一個要素增加,另一個要素不變,第一個要素的酬報便會減少。這是物以鮮為貴,物以多為賤的例子。明白了上面說明的原則,我們便能了解所得分配的形成。
經濟學者對經濟發展後所得分配是否會趨於均等的問題有不同的意見。本文介紹兩位著名經濟學家的意見。
第一位,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在1950年代建議在發展初期所得分配會趨於不均等,到了後期便會趨於均等。 所謂庫茲涅茨曲線(Kuznets Curve)描述在發展初期所得分配不均會增加,而以後會降低。理由是在發展的初期,企業家有機會投資盈利,積累大量的資本,變得富有。同時勞力從農村移到城市工作,增加了勞力的供應。增加供應便會把工資降低,使企業家和勞工的所得分配變得不均等。到了發展後期資本增加比勞力快。資本增加了,資本的酬報便會減少。資本家的所得減少,所得分配便趨於均等。
第二位經濟學家是湯瑪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他在2013年出版一本流行的書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倡議一個經濟發展後財富分配變化的理論。他蒐集了近250年的數據,發現在經濟發展以後,財產的分配愈變不均。
我先要說明這個結論與庫茲涅茨曲線沒有衝突,因為財產與所得不同。一個人的所得是他在當年的收入,包括勞力的酬報和他擁有資產的酬報。他的財產是他擁有資產的價值。一個沒有財產的人可以從他的勞力得到很高的收入。 他的收入可能比一個擁有較多資產而只能獲得低工資的人多。皮克提用他的數據指出資本的酬報率總是比經濟增長率高。
好比資本的酬報率是100元資本每年所得的酬報是5元,或說資本每年的酬報率是5%。如果經濟增長率或全國所得的增長率是每年4%,便是低於資本的酬報率。結果資本增加得快。一般來說,經濟發展意味着財富或資本的增加比國民所得的增加快,不然國民所得不會增加。皮克提說當資本的總值增加時,資本家變得富有,以致財產的分配愈變不均。但是我們不能說在這時候所得分配也變不均,因為財產與所得不同。當財產或資本增加時,資本的酬報會減少,可能引致所得分配更為平等。
政府如何改變所得和財產的分配?
總結庫茲涅茨與皮克提的學說,在經濟發展的時候,財富與所得之比增加。一方面把財富或財產的分配變得不均。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後期,資本大量增加,它的的酬報減少,同時勞工也會積累資本得到酬報,結果可能令資本家與勞工的所得分配趨於均等。
上面討論的是當市場經濟自由發展的時候所得和財產的分配是怎樣形成的。另一個問題是政府應怎樣改變所得和財產的分配來增進社會的福利。這個問題可分兩部。第一是政府的資源從哪裡來。第二是政府應當用多少資源來分給何種需要的人。政府適當的稅收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可以用各種不同稅率的所得稅、消費稅或財產稅等。收稅以後應當用多少和怎樣適當地分給需要的人。誰是需要的人。這些問題都不容易答覆。因此所得和財產的適當分配是我們值得思考而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