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社會的變化,香港社會對兩文三語教育漸趨重視,公大於1997年亦追隨社會步伐,將教育學院易名為教育及語文學院,並推出一系列加強學生中文、普通話和英文語文能力的相關科目,以提升教育界的中英語文水平,並致力推展及培訓務實的學生成為新世代教師。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院長張國華博士稱:「香港有着獨特的社會環境,對語文中讀、寫、聽、講的運用都有一定要求,所以學院希望透過設計適切的課程,以提升社會整體的語文水平。」
自資院校優勢多 獨創課程變化廣
公大一向與時並進,課程設計推陳出新,適時地回應社會需求。張國華博士指出,公大作為一間自資的院校,靈活性及自主性都比其他大專院校高,學院在設計課程時,可依隨社會需求及發展趨勢開辦獨特的語文課程。「學院早於兩年前,與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跨學院合作開辦一個雙學位課程──『語言研究(雙語傳意)榮譽學士,國際商業榮譽學士』,讓學生修畢商業管理學科後,多花一年時間兼讀語文研究科,目的是提升學生的中英語文能力至專業水平,以配合商界對畢業生語文能力的要求。」
除此之外,公大亦在近年發展了多個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培訓的全日制雙學位課程,並將培訓時間,由五年縮短至四年完成(學生可選擇兼用兩個暑假進修),這些彈性安排亦有別於其他大專院校。
鞏固教學專業 必先擴闊視野
學院一直以來致力提升及鞏固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希望透過擴闊教學視野及促進文化交流,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學院不時為修讀幼兒教育課程的同學舉辦海外交流團,讓學生了解不同地方的幼兒教育發展;又為修讀英語相關課程的學生提供海外沉浸課程(Global Immersion Programme),沉浸課程為學生提供三個星期的海外交流計劃,學院目前與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合作,安排學生到該校交流及上課,完成課程後學生亦可以取得公大的學分,此計劃推出後深受學生歡迎。海外交流不但可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教學方法,藉此擴闊視野,過程中學生同樣會增加對讀寫聽講的自信心,這可謂雙贏方案。而學院現正計劃與其他國家的院校合作,包括日本及澳洲等地的院校。
至於本地方面,學院近年亦不斷為學生爭取更多教學實習機會。張國華博士解釋:「一般教師培訓課程只會提供六個星期的實習機會。但學院近年開始,修讀『英語教學榮譽教育學士及英語研究榮譽學士』的同學實習時間,由六個星期延長至四個月,在授課實習以外,同學還會擔任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這樣他們便能早一步認識學校的日常運作及多了解學生情況,為將來為人師表做好準備。」
提高幼師質素 培訓新世代教師
近年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童愈來愈受到關注,愈早為他們提供訓練與支援,學習成效便會愈好。公大早已洞察社會趨勢,為配合政府及社會對幼教及特殊教育的需求,學院已推出一系列計劃及課程支援。「隨着本港融合教育的推行,其實現時每間幼稚園或小學都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故學院認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老師,除了要有專業的教學知識,懂得觀察學生的需要亦非常重要。例如老師及早發現學童有過度活躍症或讀寫障礙,便可以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幫助,照顧他們的需要。」
為此,公大多年前已與全港最具規模的兒童教育及復康機構之一──協康會展開合作,未來更會積極擴闊合作層面。於明年落成的「香港公開大學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已經預留一層面積約有2800平方呎的樓層,成立「特殊學習需要中心(SEN Center)」,中心將由協康會全力營運,而修讀相關課程的公大學生,日後將獲安排觀察中心的個案,以提升教學培訓的成效。張國華博士稱︰「以往由於要分派學生到協康會不同的服務中心進行觀察學習,他們所接觸的個案及治療師不盡相同。新大樓落成後,學生則可以在新的SEN Centre作課堂觀察,同步學習,中心的治療師兼導師亦可即時為學生解答疑問,相信將大大提升學習成效。」
今年公開大學慶祝創校三十周年,張國華博士形容,自1989年成立以來,公大一直是一間「做實事」的教學型高等學府。展望未來,學院將繼續緊貼教育界最新發展,與時並進,因應社會對教師及畢業生語文能力的要求,設計更貼近社會需求的課程,與香港一起邁步向前。